一身护士装出现在镜头前,张硕依然戴着口罩,却遮挡不住眉宇间散发出的青春朝气。
9个多月前,她在武汉天河机场挥手作别的瞬间,被新华社记者拍摄的一张照片永恒固定。青春的脸庞、柔弱的臂膀,挑起抗疫重担,感动了无数人。
一
如今,再回忆奔赴武汉支援的一幕幕,张硕眼中仍会闪烁泪花。
除夕夜,刚刚回到山东故乡,来自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的电话便响起。这是冲锋的号角!
没有犹豫,更来不及享受与家人难得团聚的欢愉,她立即重返工作岗位,剪去长发,成为天津市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
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拍摄的张硕(12月18日摄)。
“什么都没想,就是往前冲!”28岁的她,态度坚决,柔中带刚。
初到定点医院武钢第二职工医院,望着病床上一个个期盼的眼神,她的心里挺不是滋味。
清“战场”、划区域、定分工,在天津医疗队共同努力下,一切逐渐步入正轨,越来越多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出院,拥抱新生。
在武汉,张硕火线入党。
张硕在武汉天河机场向送行的人们挥手告别(3月17日摄)。
“这么短的时间,从青涩到成熟,变成一个战士。”
52天并肩奋战终有一别。离开武汉前夜,她失眠了。用她的话说,竟比失恋还难受。
天津支援武汉医护人员微信群里,每天都会滚动几百条信息,可收到返程的信息后,群里沉寂了许久。
“大家都不说话。我们就像经历了战争岁月的生死战友一样,那一刻全是不舍。”
这是张硕从武汉返津后休整期满、解除集中隔离准备回家时的留影(3月31日摄)。
在天河机场,特警笔直地守护在一旁,齐刷刷高声喊着“感谢天津,向您致敬”。“我突然就觉得,我有什么伟大,武汉才是英雄的城市,大家都是英雄。”
“当时挥手,是在给整个武汉挥手。今后一定还会再来武汉,但是那个场景不会再有了。”正是这一幕,被定格在了影像中。张硕拿来作为朋友圈封面,用以怀念那段特殊的日子。
网友说,感谢有年轻的你,白衣天使,一路指引,共同闯过风和雨。
二
疫情防控未到鸣锣收官之时,张硕所在医院被确定为经天津市口岸入境人员隔离期内医疗救治定点医院。
回津短暂休整后,张硕又回到“红区”。她所面对的,变为从境外回国的隔离人员。
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张硕在戴口罩准备进入“红区”工作(12月18日摄)。
不同于刚到武汉时,防护服穿上身要半个多小时,轻车熟路的她如今10分钟就能穿戴好。她还有个小妙招,将碘伏内涂护目镜,晾干后再佩戴会减少水雾的产生。
这些日子,每进入“红区”工作两周,接下来就要隔离两周。忙碌的“红区”工作与空闲的隔离期交替反复。
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张硕在穿防护服准备进入“红区”工作(12月18日摄)。
隔离期间,除了追剧、练瑜伽,长进的还有厨艺。“我做的青椒茄子拌饭可好吃了。”
可“红区”里的隔离人员,依旧令她挂念。
“隔离人员不能出病房,打水、送饭、测体温都需要我们来做。日常照护外,一些隔离人员有基础性疾病,还有心理上的恐惧。”
这是张硕2020年获得的部分荣誉(12月16日摄)。
于是,张硕尝试用“讲故事”的方式,温柔以待。
她给隔离人员讲武汉的故事,讲天津的故事,也讲身边的美食、美景。她最常说“你回家了”,换来的更多是信任。
“就是希望他们知道,回到家、回到祖国,是安全的。”
三
为了去武汉,张硕剪掉留了很久的长发。留在“红区”继续工作,她依旧保持齐肩短发,清爽利落。
“总穿着防护服,我都好久不化妆了。”隔着口罩,张硕笑起来眼睛眯成了月牙。
张硕在公寓休息(12月18日摄)。
从武汉回来后,张硕生活中发生了不少“小”变化。
休假回到家乡,她得到了“隆重”的礼遇——妈妈和姐姐破天荒地一人送上一束鲜花,家里有个大事小情也开始找她商量,身边还有人称呼她“英雄”。
“不太喜欢别人叫我‘英雄’,只是工作换了一个地方而已。”
成长为“大人”的她,也有烦恼。
这是张硕在公寓里的照片墙(1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比如说,忙碌的日常工作与隔离,让她少有机会逛街、游泳、健身。最关键的是,至今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男朋友。
“本来工作圈子就小,现在一忙起来相亲见不着面,约时间也难,还有相亲对象觉得护士工作太辛苦。”张硕有些委屈。
但是,这并不影响她对未来的憧憬。
“一切随缘吧,还是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这是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拍摄的张硕(拼版照片)(12月16日摄)。
深夜时分,张硕一个人窝在宿舍,常常会想起在武汉的经历。指尖向上滑动,翻看“战友群”聊天记录,总也看不够。手机内存已满,却舍不得删除。
追起抗疫剧《在一起》,她会哭得稀里哗啦。
“希望疫情快点过去。”言语间,她凝望窗外。春暖花开,定会如约而来。
2020
口罩成为必备
请和我们一起
寻找口罩后面
那曾感动过你的面孔
说说与Ta有关的那些事
2020,你来诉说……
策划:邢广利
文字:毛振华 白佳丽
摄影:李然 熊琦
视频:杨子春 郝杰
新媒体编辑:李木子 张铎 张豪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