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河,是南通的一条护城河,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南濠河畔,濠南路19号,坐落着具有整整115年光荣历史的南通博物苑。他是由清末状元,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张謇先生创办的。
千年环城河,百年博物苑,见证的是南通古今的沧桑巨变。
认识一座城市,当然从博物馆开始;认识张謇,认识南通的城市历史,可以从南通博物苑开始。
踏入南通博物苑,就进入了别具一格的南通历史文化空间。
在东区,从南到北,分别是被称为南馆、中馆、北馆的老博物馆群,构成了中轴对称的南北一条主线。那是张謇时代留下来的近代建筑,有人说这才是南通博物苑的镇苑之宝,而不应是5万多件具体藏品中的哪件文物或标本,而是这座建筑群,特别是南馆,当初叫博物楼。
南通博物苑南馆
南通博物苑北馆
南馆始建于1906年,是一座西式二层楼房,当时用来陈列天产、历史、美术和教育四部类中的绝大多数藏品,今天已成为苑史陈列馆。张謇建博物苑的宗旨,在二楼露台的对联上一目了然:“设为痒序学校以教,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这也是博物苑之所以名“苑”的来由,其中不仅有文物宝藏,还有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是一个用作教育的公共文化场所。它可谓是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统一体,国内独有。
张謇并没去过欧美留学,只去日本考察了近七十天,回国后写就《癸卯日记》,详细记载了他在邻近岛国的所见所闻。欧风东渐、明治维新的日本给旧知识分子的张謇以很深刻的视觉乃至心灵的冲击。回国后,他立即向清廷建议兴办博览院,却未被采纳。于是,1905年,他便在家乡创设博物苑,并带头捐出了自己所有家藏。博物苑既拓展为师范学校的实习场所,又作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
南馆、中馆、北馆三馆,加张謇办公会客兼居所的濠南别业,构成南通博物苑的历史保护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到濠南别业,你就会被这栋形制四层、内实三层的英式建筑所吸引,目前展陈了张謇业绩。濠南别业是张謇的故居,建于1914年,由南通籍著名建筑师孙支厦设计,是我国近代吸收西洋建筑艺术的经典作品,进入了中国优秀建筑图集。1926年张謇先生在此与世长辞。
濠南别业
沿台阶拾级而上,就进入二楼大厅,宽敞、明亮,西式壁炉让你顿感进入了现代生活。按原样布设的场景,让人想见当年张謇或穿西装,或着长褂会见当地士绅、国内宾客和国外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情形。他们有梁启超、荷兰特来克、朝鲜金沧江、日本内山完造、美国杜威博士等。大厅正中,挂有中堂,是《张季子荷锄图》。中堂两侧,悬有对联:未镂已雕,不扶自直;垂德而处,虚己以游。大厅两侧,摆有桌椅,实木雕花,古色古香。
转向左,开始观看图片展览,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展览序言:张謇先生,1853年生,1926年去世。1894年考上恩科状元,1895年开始涉足工商界,创办了数十家农工商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说过,讲到民族工业,四个人不能忘记,民族纺织工业不能忘记张謇。2003年,适逢张謇诞辰150周年,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为《张謇画传》题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国家。”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张謇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同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苏考察调研,专门来南通博物苑,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盛赞张謇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曾经说过,人与草木并无异,既腐又生,但若留存一二有用事业在世,即与草木同生。草木一岁一枯荣,而活了七十多年的张謇之所以能荣耀新时代,全在于他留给当时和后世的财富,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一笔更加可贵的精神财富。
张謇出生在江苏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农村的富裕农民家庭,因为属于三代冷籍,因此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经私塾老师推荐,认归如皋张家,不料屡遭盘剥,遂在《归籍记》中记述了这段忍辱含垢的经历,看到这本书的封面照片,我们可以想到少年张謇寄人篱下的深刻痛楚和后来发奋读书的远大志向。待到金榜题名,已是四十开外,却因为随后发生的两件事彻底中断了他“状元宰相”的美梦,一是老父去世,二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正值盛年的张謇从京城荣归通城,从官场转战商场,1895年决意办厂,取意天地之大德曰生,名“大生纱厂”。
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1895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面对甲午战争的国内危局,有三个人各自作出人生重大选择:孙中山选择革命,康有为选择改良,而张謇选择了回家乡南通创办实业。他从工业起步,发展到农工商诸业,其间有艰难,更有辉煌。张謇从状元到企业家的角色转换,其儿子张孝若披露了四点:一是祖父去世,父亲名场欲望低落;二是国势危迫,要使中国不贫不弱,唯有振兴工商业;三是为读书人出气、争面子;四是大暴雨中目击文武百官接驾太后慈禧的强烈刺激。
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后的无上荣光,却不知他当初创业之艰辛,状元办厂在当时亦并非易事。他白手起家,没有往来上海旅费,他卖字换钱,筹集办厂资金遇到的困难就更多,官场商界欺骗、失信、狡诈让他苦恼不堪,但他矢志不移,待44个月后机器开响,他专门请人画了四幅画,名曰《厂儆图》,给自己以警示,也给社会以开导,这四张《厂儆图》原件还保留在已有125年历史的大生集团。
江海平原有种植棉花的农耕传统,而在广袤的南黄海滩涂上,盐民的生活又万般艰辛。张謇请来年轻的荷兰籍水利工程师特来克,采用荷兰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垦牧兴业,一时南黄海边一家家垦牧公司建了起来,盐民变成了农民。我们在图片上能看到在通州三余就建了一家规模很大的垦牧公司——大有晋盐垦公司,由农商兴镇成就了近代名镇三余镇。那里至今还遗存着特来克留下来的水利设施和农田布局,是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双遗产。张謇办起了一家家工商企业、农垦企业,如修造机器的铁工厂、棉籽榨油的广生油厂、面粉加工厂、通明电器公司、电话公司……建起了比较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博物苑里一张张图片,诉说着过往的历史,也向人们展示着当年所办农工商实业的风采。
张謇曾说,不能只是为了做“众仆”,更要做“公仆”。赚了钱干吗?办教育,教育救国,中国真正的落后是教育的落后,民智未曾开启。他在南通创办新式学校,有培养老师的通师,有今天的南通中学,还有一大批小学、幼儿园。他办专科学校,涉及纺科、农科、医科,后组成南通大学,成为我国早期高等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办起伶工学社,以开展艺术教育;办起女红传习所,以开展职业教育;办起残疾人的盲哑学校,以开展特殊教育,建成了体系相对完备、整体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学校总数多达近400所,而据有关资料,同时期上海、北京也是300多所。学校有校训,有校歌,张謇先生经常去发表演说,通师的校训就在展厅,是“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他用的是“坚”而非“艰”,表明不仅要艰苦,还要坚定、坚持,含义深刻、用心良苦。今天通师一附的校训就是张謇先生提出的“爱日、爱群、爱亲、爱己”的“四爱”,爱日就是爱惜时光,用心良苦。图片上一一展示的是张謇先生创办的公园、博物苑、更俗剧场、体育场,尽管已经今非昔比,但昔日的荣光还能强烈地感受得到。
民生事业更是张謇先生的一生所系,有养老院、老老院、栖流所等。那时南通的近郊农民,一大早就着钟声到大生纱厂上班,时间固定、收入稳定,下了班可以去公园溜达,还可以去更俗剧场看戏,逐渐过起了近代城市的公共生活,再也不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02年7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首次到访南通,仔细考察后得出张謇一手建设、经营的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其起始之早、理念之新、功能之全、实践意义之强,让眼前的规划大师为之震惊。这一科学结论,正是他站在最后一块展板前得出的。
拾级上楼,是张謇的居所,有书房,有卧室,最醒目的当数张謇先生亲自书写的家诫碑。正南门打开,是开放的露台,一东一西两株百年紫藤由其所植,东侧一枝开紫红色花,西侧一株开纯白色花,每当春季花开时节,花簇瀑布样垂下。三楼西房木板地上放置了一架钢琴,是整幢楼里唯一的一件原物,百岁老人、张謇的嫡孙女张柔武青少年时期所用,至今仍能发出悦耳的琴声。与之相毗邻是张謇爱子张孝若的卧室,可惜他英年早逝。
在这幢小楼里,要容纳张謇如此巨大的事业及成就总是显得逼仄,一张张当年的照片密集地冲击着你的双眼。倘若要找寻张謇先生一生的事业所存,你可以到濠河周边,你可以到一城三镇的唐闸镇、天生港镇、狼山镇,你可以到海门、启东、通州、如东,你可以到盐城的射阳、滨海,你还可以到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处处都有他的足迹和心血所成。
到了晚年,张謇搬出了濠南别业,住进了刚建成的濠阳小筑,“小筑”就是平常建筑,也在不远的濠河边上,皆是普通平房,在这里度过了他的余生。濠阳小筑已经改建成了张謇纪念馆,踏进这安静的平常院落,我们仰望的却是巨人般的天空。
南通博物苑和濠阳小筑可谓是一座宝藏,也是寻访百年前张謇最佳的去处。欲问张謇精神历久弥新的奥秘,可以在这里找到探寻的“金钥匙”。走在博物苑的生态空间,有高耸的树木,有手植的药材园,有国秀亭,有当年的荷兰水车,还有青灰色的新展馆,它与濠南别业构成博物苑的新中轴线。走在甬道上,迎面而来高大的张謇像,张謇是南通的自豪,更是中国人的骄傲。这座中国人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赢得了中外宾客的赞誉,他们当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外国友人,更有普通访客。百年苑庆之际,连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巴巴多斯人亚历山德拉·库敏斯也与秘书长约翰·泽而夫一起赶到现场衷心祝贺。
国秀亭
一百年过去,张謇仍在注视着南通后学晚辈继续沿着他的“强国梦痕”前行。他在家乡南通铺开工业化、城镇化的一系列生动实践,成就了南通的“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先进的理念和世界的眼光也使南通博物苑在中国博物馆百年历程中熠熠生辉。(黄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