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提前谋划 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2021-01-19 11:10: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1
听新闻

就业乃民生之本。从“六稳”到“六保”,就业问题均居首位。据报道,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就业压力较大。再加上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一些单位有可能推迟春招时间,甚至缩招或停招,也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提前谋划,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近年来,面对就业压力,有些高校毕业生“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投递简历,不断奔波于各类企业的招聘现场,最后却不一定能找到心仪的工作,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不说,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就业市场上的焦虑氛围。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为毕业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既做好“强信心”的思想引领工作,又做好“暖人心”的就业服务工作,引导他们合理调整就业预期、找准职业定位。

优化人才供需结构。首先要优化专业招生结构。对于高校长期就业难的专业要合理控制,适当减少招生规模;而对于人才短缺的专业可适当扩招。其次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的适配性,比如适当增加实践性课程等。最后还要优化招聘结构,比如中西部和边远地区的公务员、教师、医生等体制内岗位的招考招聘,可以适当降低门槛,吸引更多人才前往。

整合创业创新资源。这些年,不少地方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特别强调创业创新,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了很多孵化器。但是,不少高校毕业生由于地域限制,或者不了解政策等而没有前往。因此,可以建立全国统一的创业创新平台,整合发布各地创业创新政策,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提供更多优质咨询服务,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

不断提高人才能力和水平。要积极倡导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的人工作多年后,知识储备不足,跟不上时代发展;有的人是刚参加工作就想转行。这两部分人都面临着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需求,但是,一些人或许会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因此,可以考虑通过成立人才培养基金、鼓励企业预付报酬等方式,分类提供经济支持,以不断提高人才技能。

引导人才合理流动。过去,由于人们思想观念僵化,总认为到基层就业没多大出息,在大城市就业才有前途。这种错误的就业观加重了就业难。近年来,为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事实上,有些小城镇和乡村不乏特色资源,但因为缺乏资金、人才等要素而发展较慢。因此,可以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脱贫攻坚一线就业创业。另外,我国在各类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中就业的毕业生偏少,应当鼓励支持引导更多优秀毕业生投身于各大国际组织工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国际组织中讲好中国故事,作出中国贡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国民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聂洋)

标签:高校毕业生就业 就业压力 就业难 就业指导 就业服务 就业市场 创业创新 专业招生 春招 就业问题
责编:孟涛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