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王晋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资本市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从上交所和深交所主板市场开通,到创业板、科创板相继启动,资本市场用实际行动回应了中国创新创业大潮,以及中国经济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如今的中国资本市场规模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建立起了多层次、多产品的现代化的资本市场架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久久为功,行稳致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建成一个更加法治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中国资本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栉风沐雨到收获自信
中国资本市场“三十而立”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迎难而上的发展过程。回顾资本市场的“三十而立”,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产物,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产物,是不断求索构建和优化中国金融体系结构,提高中国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的产物。资本市场在调节社会储蓄、引导资金“脱媒”、形成银行中介和证券市场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的现代金融体系上,在优化金融结构、提高社会资金配置效率和激发企业创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证券市场取得了历史性的大发展,在向形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对平衡的现代金融体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资本市场“三十而立”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喜悦和增强自信的过程。今天的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证券市场结构和拥有多品种的金融产品。随着中国金融新一轮的开放,构建开放的资本市场是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努力建成与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化资本市场,中国金融在收获喜悦的同时,才拥有更大的自信。
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法治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展望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进风险社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优化中国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提高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市场流动性,构建银行中介和证券市场相对平衡的现代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更是居民财富管理的需要。
强化资本市场基础建设,积极落实资本市场“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体现了资本市场法治化、市场化的建设方向,构建以制度规则为依据、信息通畅、高效的监管模式。建制度就是要完善监管法制体系;不干预就是监管立于法制基础之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零容忍就是加大违法、违规处罚力度。
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依法经营和守规运作。严惩财务作假、信息披露失真等破坏资本市场底层生态结构的恶劣行为;加大暂停上市和退市的力度。
通过优化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强化投资者教育来培养市场理性的投资风格。要鼓励社保等中长期资金入市,优化投资者结构。在一个散户投资者占比超过99%的市场上,投资者教育至关重要。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和强化投资者教育来逐步形成资本市场理性、稳定的投资风格,减少市场上的“羊群效应”。
强化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推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股票市场要有活力,要持续健康发展,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主线。与大股东相比,中小投资者在市场信息获得处于劣势,保护好中小投资者利益是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特别是中国经济处于创新发展周期,需要各类资本市场的支撑。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如果在信息披露、大股东减持约束、上市公司分红机制以及退市机制上不够严格和完善,存在短板,不能做到保护好中小投资者利益,那么资本市场上的短期行为就会占据主导,不利于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调整债市品种结构,构建、夯实金融市场无风险利率收益曲线。资本市场如果没有底层的无风险利率期限结构曲线,风险利率曲线的形成就缺乏稳固的参照系,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的估值也因此缺乏稳固的底层贴现率,市场利率传导机制也不会顺畅。因此,要发展好国债市场,应形成不同期限结构的无风险利率曲线。
审慎而积极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助推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资本市场彼此相互交融的程度依赖于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重要条件。首先要提高贸易项下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其次,要仔细深入研究金融账户自由化的进度。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三十而立”的中国资本市场经过艰辛的探索和持久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资本市场肩负着中国金融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的历史使命。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为主线,以审慎而积极的人民币国际化为推手,久久为功,行稳致远,一个法治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中国资本市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史的必然。行而不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