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入党故事】
2002年12月3日,我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2004年,我把第一个选育并审定的水稻品种命名为“嘉禾212”,也是为纪念这个时刻。
回忆入党当天的情景,我只记得当时内心想着,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我,能为“三农”做些什么。反倒是追求入党的过程,带给我更多激励。
在嘉兴农校读书时,我萌生了入党念头,那是一名农村孩子,从小听了很多毛主席、周总理的故事后,对党自发的崇拜之情。但我知道,当时的我离党员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毕业之初,我来到嘉兴农科院工作,这时的主要想法,是努力把工作做好,为农民服务,入党的念头也被藏在心里。直到1995年,我在其他同志的鼓励下,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那年我被评为市优秀团干,当时的嘉兴团市委组织部部长林金华鼓励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我表达了自己不够优秀的顾虑。他的一番话我记忆犹新,他说:“你首先要有向组织靠拢的决心,积极靠拢的过程也是一种进步,一边学习一边提升。”
林金华同志的话给了我信心。2001年,我被抽调参与建党80周年活动志愿服务。从彩排到活动,前后4天,大家都为建党80周年而欢欣鼓舞,我每天在现场听到很多关于革命的歌曲,一直很激动。回到单位后,我向党组织表达了争取早日入党的意愿。我给自己找榜样,向身边优秀的党员同事学习。作为红船旁的农科人员,我们理所应当在工作中做到更好。
1965年,我们农科院在全省率先开展南繁实验。50多年来,我们这个南繁育种团队如候鸟迁徙,几代农科人梦想接力、艰苦奋斗,其实都是受到“红船精神”的感召。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认为,水稻育种不仅是一个产业,也是“中国饭碗”的底座,做农业需要决心。
回头想想,确实如林部长所说,在努力和学习的过程中,我将朴素的自发工作热情,转变为搞科研的拼劲儿和韧劲儿,后来我能在育种这个领域取得一些成就,也与此有关。这两年,我将科研重点转向功能稻种的研究,不敢停下脚步,希望未来可提供满足人民群众从“吃饱”到“吃好”的稻种需求。
(本报通讯员叶丰收本报记者陆健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