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爱敬祈福牛为“擎”
2021-02-06 09:54: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吕国英  
1
听新闻

牛年话牛,就不能不说说牛之神化、牛之信仰与牛之图腾。翻阅文献,从古代帝王到庶民百姓,从朝廷到乡里,爱牛敬牛,祈福求愿,是为风尚,也成自觉,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令人感奋的故事。比如,虞舜牛耕借扬鞭,丙吉微服问喘疾,宣王祭钟以羊易,等等。

虞舜者,“三皇五帝”中的舜帝。舜帝,姚姓,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舜帝上承尧帝,下启夏商,是五帝时代向夏商周三代过渡这一历史转折时期出现的一位圣君,以德孝行著称。《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虞舜倡导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人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被后人尊称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据文献史料载,虞舜被推崇为古代道德最完备的帝王,其德圣主要体现在九个方面:孝感动天、厚待载物、举贤任能、纳言从谏、惩治奸佞、以德化人、扩大疆域、敬敷五教、禅让帝位。

虞舜敬牛、爱牛,源自其用牛耕田辟地时,借鞭打簸箕来唤牛前行。虞舜家有两头牛,一黑一黄。每次牛耕时,都在两头牛身后分别挂置一个簸箕。若让黑牛用力,就鞭打黄牛后面的簸箕,让黑牛听到鞭声;反之,就鞭打黑牛后面的簸箕,让黄牛闻声用力。这个独具匠心之举,将虞舜敬牛、爱牛之德表现得淋漓尽致。

丙吉者,西汉宣帝时的当朝丞相,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朝。他以文吏起家,后又研读《诗》《礼》等儒家学说,通晓大义,将儒学用于法治,侦破了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案,营救了汉宣帝。因不居功自傲、宽宏大量,且心系国祚民生,博得宣帝赏识、重用,深受百姓爱戴、敬重。

丙吉爱牛的故事,在《汉书·丙吉传》中有记载。一次,丙吉微服到长安城外视察民情。途中,他看到路旁有一头牛走得气喘吁吁、热得直吐舌头,便立即让车子停下来,走过去问赶牛者,牛走了多少里路?是不是得了什么病?为什么喘得厉害?随从不解,丙吉说:牛要是出了问题,事关时令是否失调,国家能否国泰民安。当朝丞相如此作为,既说明了牛之重要,也体现了爱牛之风尚。

宣王者,战国时期齐国君主,乃齐威王之子齐景公,也是“孺子牛”故事的主角,看来他“做牛”是源于真的爱牛。

齐宣王祭钟以羊易牛,是《孟子·梁惠王上》记载的故事,也是一段精彩对白:“臣(孟子)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意思是说,孟子从胡龁那里听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齐国都城来了一个人,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恰值齐宣王在大殿一侧看到,便命人叫住牵牛者,上前问道:“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者回答:“用它祭钟,牵去宰了。”齐宣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像这样毫无罪过,却被拉去杀掉。”那牵牛者说:“那就不要祭钟了吗?”宣王说:“怎么可以不要呢?用羊替代它!”孟子问:“不知是否有这件事?”宣王回答:“有这回事。”孟子在文章后面紧接着写了一句话:凭这样仁德的心肠就足以统一天下啦!足见孟子对齐宣王爱牛之举的褒扬与赞赏。

敬牛、爱牛、尊牛,帝王、英杰如此“垂范”,平民百姓亦大兴风尚,这些牛文化大都体现在全国各族人民渐以形成的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如汉族有“鞭春牛”风俗,壮族有“牛魂节”传统,苗族有“牛王节”活动,布依族有“牛神节”仪式。此外,还有如瑶族、侗族、土家族、仫佬族、黎族、畲族、羌族、纳西族、白族等民族,每年都在规定的时间里举行“敬牛王菩萨”“祭牛王”“牛王诞”“牛歇节”“牛王会”等活动。这些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各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从古至今,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社会形态虽然有了变化,但牛与人的生活仍然联系紧密,在一定意义上甚至更加紧密。人们因敬牛、爱牛、尊牛而创造出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牛文化。这些牛文化的内容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标签:
责编:徒滢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