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开启人民奔赴美好生活的全新征程
2021-02-12 16:26:00  来源:光明网-党建频道  
1
听新闻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师范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刘林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现代化国家治理,将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放在发展与改革的首位,始终致力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就是“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因此,在新的一年里及“十四五”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仍要继续不断为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而努力,为人民开启奔赴美好生活的全新征程。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断发展深入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标准都会有所不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关注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多元变化,开展了一系列达成这一目标的建设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基本问题,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民生建设成效的评价标准,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显著增强了人民的幸福感。一方面,实现由有限温饱到全面小康的质的飞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提升人民物质生活幸福感,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是物质层面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目标。因此,不断满足人们更高水平、更有品质的需要,应当继续成为当前和未来党和国家关键着力点。另一方面,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不断提升人民精神生活幸福感,是精神层面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国家精品文化样态,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构建良好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体系,不断提升人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唤起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更高追求。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决土地问题,以及改革开放时期解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问题,到新时代解决社会均衡发展问题,到实现人民更均衡更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做奋斗目标,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注重解决与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关注人民关心的问题,及时准确回应人民的期盼,努力满足人民的民生需要。回顾我国民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9年达51.6%,在学总人数达到4002万,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社会救济已从临时性措施发展到制度化保障,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49.7元增加到2020年的32189元,恩格尔系数迈入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区间等等,数字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人民个体生活图景的改变,更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不断提升人民安全感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要建立起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安定有序的社会,让人民的生活环境更美化、居住环境更完善、文化生活上更有品质,如此才能提升人民的安全感。

建设民主法治的社会,就是要切实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推进法治社会建立,构建良好社会治理环境;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就是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平衡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让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平等的社会地位,打造人人平等的社会风气;建设诚信友爱的社会,就是要形成一个人人坦诚相待、互相尊重、友爱融洽的社会形态,形成温暖、尊重、谦让、礼貌、友善的社会氛围,人民安居乐业;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就是要实现社会更平稳运行和进一步发展,同时以良好的治理秩序,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和谐发展。总的来说,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就必须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物质生活基础和精神文化生活基础,让越来越多人在奋斗追梦的路上心态更从容、步伐更坚定。

新的一年里,恰逢百年风华的中国共产党,仍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带领14亿中国人民,共同奔赴美好生活。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