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新春走基层 | “智慧锄犁”深耕都市田园
2021-02-20 13:14:00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1
听新闻

临近春节,位于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的沿江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核心区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总面积超3万平方米的新一代高标准玻璃温室大棚已建成,完成管线、传感器等的铺设后,这些大棚即可实现无人值守的自动生产,农民们只需在温床上播种,洒水、施肥、温控等植物生长周期的全部环节完全交给物联网设备自动完成。

沿江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周世宽说,园区承担扬州城区50%左右的蔬果供应,同时承担向周边地区供应种质资源的任务,近年来园区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逐步搭建起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走进园区一处大棚,满眼皆是绿色枝叶和红色果实。这里见不到泥土,培育温床高离地面,小西红柿新品种“红风铃”从铺设在温床上的基质包内伸出藤蔓,沿着钢架一路攀爬生长,万绿丛中的红色果实颗颗饱满、油亮。“这种小西红柿采用无土栽培,利用肥水一体化的营养基质,根据品种基因实现生长能量的精准供给,让果实口感更好、品质更高。”正在田间巡查的扬州大学现代园艺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高红胜,是众多在园区创业的“教授农民”中的一员。

高红胜不仅在这里培育成功普通品种双倍产量的“红风铃”,他培育的优质草莓脱毒种苗及研发的草莓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还推广到其他城市,而高品质“沙头草莓”早已成为周边城市的潮牌商品,价格是普通草莓的好几倍,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

围绕提升现代化农业水平,沿江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去年成功创成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目前云集15家农业规模企业、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南大学、航天五局等高校院所和科研单位,建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研究院。

“过去种田都靠经验、看天色,现在要做的就是对照标准实施正确的栽培步骤。”在另一个大棚里,一身农民装扮的江苏里下河农科所育种育苗专家祁建波,正带着农民们挑选蔬果种苗。他说,今年寒潮导致不少地区种植户蔬菜被冻死,而他们在玻璃温室开启加温、补光系统,温度可以维持在22℃到25℃,保障了幼苗生长,所以园区蔬果和种苗的供应量和质量都比较稳定。

“园区新建的新一代温室大棚里到处布有传感器,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数据,都会被随时记录进系统。中央处理器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控制机器自动浇水、施肥、通风,实现无人种植。”周世宽带着记者走进园区“指挥部”,介绍维持整个园区智能化运行的物联网大数据管理系统。在这里,点开系统界面可以看到从各个大棚传感器汇聚来的数据和监控画面,通过运算,系统适时适当作出田间管理提示,再通过手机终端发送给农民。而农民在大棚内发现作物出现病虫害等特殊情况,可用手机终端直接连线园区数据库或专家库,交由系统或专家进行比对分析,得出结论后指导农民采取解决措施。园区还配有田间管理巡查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数据的对接和对比,机器人可以对作物生长状态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交由数据库形成对策。

种地不见土,管理不用人,智慧农业让人耳目一新。“今年春天,一条环绕园区的旅游观光通道将建成投用,园区将串联打造生态观光体验带,叫响‘市民下乡首选沿江’品牌,展现现代化农业的科技魅力。”周世宽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

标签:
责编:孟涛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