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凯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
每年3月初是召开全国“两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在人大会议期间,国务院总理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历来是公众关注焦点。政府工作报告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并对新一年工作做出部署,对各项事业制定若干目标。
一些学术研究分析了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经济效应。简要地说,政府制定的经济目标对实体经济通过两个途径发挥作用:一是预期引导效应,即社会各类主体通过报告能够看到政府主要投入方向,从而提前布局,并最终实现了预期引导结果自动实现的效果,类似于股票市场上的散户跟庄行为;二是政府的各种后续政策能有效促成经济目标实现。这两个作用都在发生影响。从时间推移看,我国政府指定的各项目标越来越好地得到实现,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且中央政府对财政、货币及其它政策手段越来越娴熟的缘故。
精准扶贫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思想最早来自2013年底习近平在湖南农村考察时做出的指示。在此之前,扶贫工作主要聚焦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攻坚上。而在此之后,扶贫政策文件强调精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扶贫手段越来越细化,目标越来越明确。在那之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提到精准扶贫目标。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精准扶贫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要求通过各种手段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全部脱贫。几乎每一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有设定1000万脱贫数量目标,并通过教育扶贫、异地搬迁扶贫、金融扶贫以及各类社会扶贫在当年成功达成。这样历时近八年,我国完成了堪称世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成绩。
乡村振兴战略是下一步农村工作重点,是精准扶贫的后续延伸,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当前脱贫成功是建立在解决绝对贫困的基础上,而缓解相对贫困等更高标准还要求继续不懈努力。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战略有一定重合期,也就是在全面脱贫未完成时已经将乡村振兴提上日程。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2017年底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贯彻了中央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的思路。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三步走操作思路,此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与精准扶贫契合共同推进农村地区发展。2021年2月25日,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标志着精准扶贫全面胜利后,乡村振兴战略正式开始行动。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在曾经贫穷落后几千年的乡土中国达成这样一个目标,需要按照全面扶贫的胜利经验稳扎稳打步步推进。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有一个五年过渡期,政府将继续通过以工代赈、推进特色产业、吸纳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坚持对口支援、促进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能力,继续推进农村发展,稳固脱贫成果,夯实振兴基础。
此外,政府还将通过促进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村庄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消费、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等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在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情况下,要在2022年底前达成第一个阶段目标,毫无疑问今年的任务非常艰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或将对乡村振兴提出更多具体目标,发布更多具体措施,并有力贯彻,探索形成一批乡村振兴的成功模式和经验,为乡村振兴长期规划实现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