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服务周到实惠 养老有滋有味(会后探落实·办好民生实事)
2021-03-19 12:49:00  来源:人民日报  
1
听新闻

核心阅读

为保障群众老有所养,各地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加大投入,改造升级农村幸福院,满足老人生活需求,丰富日常文娱活动;在社区建设养老中心,推进医养融合,保障老人健康;上门照料、助餐、护理,让老人居家也能享受专业服务。

幸福院里设施改善

村民养老更有保障

身着壮族服装,怀抱小孙子,60多岁的韦阿姨举着手机面露微笑。屏幕上,一群老人在唱山歌,“这些都是我们在幸福院一起玩的伙伴。”韦阿姨常在网络上分享生活趣事,她最受欢迎的视频已有33万次播放量。“我现在有几十个粉丝了哦。”一旁,廖阿姨也骄傲地分享自己的成绩。半个月前,她拍摄了关于幸福院的短视频,配文“平时娱乐很热闹”,引来不少点赞。

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平安村是壮族聚居的山乡,幸福院坐落在村寨中心地带。在一楼大厅东北角,一桌老人正专注地下棋。房屋中央,一盆暗红的炭火旁,老奶奶们围坐着话家常。墙边,桌子上放置着两台电脑和一些报刊,屋里其乐融融。“经常有老人到这里休息、娱乐。”当地老年协会会长廖国广也是幸福院的常客。

多年前,平安村幸福院还是老年活动中心,但远不及现在热闹。2013年起,广西积极推动农村幸福院建设,按每个点6万元的标准进行补贴。之后,平安村陆续整合幸福院专项资金、示范性老年协会资金、养生养老小镇专项资金,对原有的老年活动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增设了餐厅、厨房和四间带床位的休息间,还购置了健康检测机和电脑、电视。

在二楼餐厅,桌椅、冰箱、音响、碗筷消毒柜一应俱全。“我们有时会自带食材过来,大家伙儿一起做饭一起吃。”退休教师廖爱英作为老年协会成员常组织集体活动,“我们还去看港珠澳大桥哩。谁家老人有困难,大家也会到家里帮忙。”在平安村,近90%的老人都加入了基层老年协会,协会不仅组织文娱活动,还开展互助为老服务。幸福院和老年协会有机结合,村民养老更有保障。

环境改善了,人气变旺了,各类服务也就便于开展了。山里湿气重,风湿是困扰许多老人的问题,加上山路陡峭,老人下山不便,村医来幸福院就能为老人提供理疗服务。“我脚痛,村医小廖会给做针灸,做完舒服多了。”今年83岁的廖奶奶笑着说。在村寨工作20多年的廖村医每周都为老人提供服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每年也在此为老人开展体检。

社区托管医养结合

专人护理健康指导

阳光正暖,91岁的刘扬生坐在轮椅上,由护工推着,到楼下活动场晒太阳。80多岁的老伴项宝兰挪着步子,慢慢跟在旁边。刘扬生是湖南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街道金地社区内配小区的居民。因为年事渐高,腿脚不太方便,子女又不在身边,刘扬生想出趟门都不容易。

“像刘扬生这样的老人,在社区还不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平良告诉记者,该小区原是一家企业职工家属小区,居民一半以上是退休老职工和家属。“社区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60多名;70岁以上的,还有好几百人。”

“老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解决好养老服务短缺的难题。”周平良说,2016年,社区准备开展提质改造工作时,有200多条居民意见表达了同一个心愿——希望社区建一个养老服务中心。

打这儿起,让老年人更好地在家门口养老,成为社区的头等大事。可小区老,设施旧,既有功能不完备,根本没法满足社区养老需求。为此,砂子塘街道依据长沙市有关政策,广泛征求意见,并借鉴其他城市经验,最终确定按照“政府出资建设、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实施医养融合”的模式,兴办一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社区借助提质提档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建成一栋四层小楼,解决场地问题;又经多方筛选,引入一家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负责场地装修、设施配备和服务供给;长沙市、雨花区两级政府再按照有关政策,为运营企业提供奖补资金。

2017年,金地社区“和乐之家”养老中心正式运营,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老年餐桌、日间照料、短期和长期托养服务。刘扬生也成为最早入住的老人之一。

“住到这里,方便多了。”刘扬生说。养老中心日常有人专管专护,不管是监测血糖血脂,还是吃药上药,都可以在指导下进行;遇到有应急病症的,中心还可以快速对接医院。

更让老人舒心的是,养老中心还尽可能满足老人休闲方面的需求——图书吧可读书、看报、练毛笔字,棋牌室可打麻将、下象棋,趣乐室可上网、做手工。由政府补贴的“老年餐桌”早中晚开放,根据老人年龄,每餐只需要4—7元不等。

“要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和老年人能力评估,守住养老机构安全运营底线,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发展环境。”长沙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长沙还将新建60家街道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老人随时表达需求

居家享受专业服务

“应该没事儿!送点药来,我自个儿能好!咳咳……”一大早,黑龙江牡丹江市94岁的孤寡老人褚福春侧耳贴向家里的24小时摄像头,通过“呼叫服务系统”大声说着话,有些吃力。

“您一直咳嗽,咱必须去医院看看!”摄像头另一边,牡丹江市爱民区北山社区安泰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郑钢一边拿着手机安慰老人,一边向老人家里赶,不到10分钟,就出现在了褚福春家里。半个小时后,老人被送到医院,果不其然:“重症肺炎,立刻住院。”

如今,褚福春已经痊愈。走进她家,窗明几净,物件整洁。“小郑收拾的,他还帮我泡脚呢!”褚福春说,“人家第一次让我装摄像头,我‘啪’就撂了电话。现在看,多亏它救了命!”

照料、家政、助餐、护理、代买……安泰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有8个服务部门,为附近30多个社区的100余名老人提供12种无偿服务。工作人员还通过走访调查,记录下老人们的年龄、收入、健康、子女等情况,形成“居家养老服务信息表”,并对失能半失能、低保低收入、三无老人、空巢老人进行区别登记,便于开展针对性服务。

“褚大娘独居,无儿女无老伴,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我们建议她安装摄像头。同时,我会定期上门,主动服务。”郑钢介绍,通过微信群、电话、呼叫设备等方式,老人们也能随时联系中心,表达需求。

目前,牡丹江市共有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23个,街道养老服务机构7个:在阳明区丹江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支服务队伍与卫生所、律所、商超、旅游公司等签订协议,提供多元、专业的上门养老服务;在左邻右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为三无和低保老人免费送餐上门;在东安区福民社区,共建单位牡丹江市中医院与社会组织签下协议,定期上门义诊,还针对老人家属组织健康知识培训……

“我们发挥好‘三社联动’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牡丹江市民政局局长孙玉华介绍,针对全市约60万老年人,牡丹江自2016年开始推动“居家养老、社区照料、邻里互助、亲情慰藉、义工援助、协会维权”的“六位一体”养老服务模式。市级财政专项投入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各级财政还发放高龄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

“牡丹江将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预计到2021年底,街道、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80%,到2022年底覆盖率达到100%。”孙玉华说。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19日 14 版)

标签:
责编:戴凌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