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垃圾分类检验基层治理
2021-03-20 12:4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1
听新闻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近年来,垃圾分类成了热词,就连小朋友的玩具中也有颜色各异的分类垃圾筒。但要清醒看到,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推动群众习惯养成、加快分类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些地方在推进垃圾分类时存在“为分类而分类”的现象。如何因地制宜设置垃圾收集点?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能否照顾上班族需求?小区撤桶并点怎样才能让居民少“跑腿”?这些都需要发挥基层精细治理的智慧。

垃圾分类应该更加注重源头治理。源头减量,可以大大提升垃圾分类的效率。比如,推动建立垃圾分类标识制度,在产品包装上设置醒目的垃圾分类标识;禁止或限制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利用,引导企业严格落实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加强产品包装回收处置;旅游等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餐饮经营单位倡导“光盘行动”。

垃圾分类后的运输和处理环节也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当前,一些城市还存在垃圾“先分后混”的问题。前面分类做好了,却在运输环节又被混装。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分类运输系统,实现与物业单位、生活垃圾清运单位之间的有序衔接,防止“先分后混、混装混运”。在垃圾处理环节,还要进一步补齐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处理设施短板。

垃圾分类需要不断推动习惯养成、引导群众普遍参与。不但要更加广泛地听取居民意见,将居民分类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还需要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相关产业发展。

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细节都影响着最后的效果。这件关于人居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小事”,要办好并不容易。只有在不占用过多资源的同时办出实效、赢得人心,垃圾治理之路才能越走越通畅。(经济日报 亢舒)

标签:
责编:马燕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