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聂耳与他在二三十年代的音乐创作
2021-04-10 14:3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聂叙伦\口述 李凌\访谈 丁旭东\整理  
1
听新闻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特开设“中国音乐百年口述史”栏目,由音乐口述史学者、全国音乐口述史学会秘书长、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术带头人丁旭东主持。本栏目包括音乐创作口述史、音乐思潮口述史、音乐演艺口述史和音乐教育口述史四个专题,受访人均为百年来中国音乐历史主要当事人、亲历者或亲闻、亲见者。

聂耳(1912—1935),云南玉溪人,原名聂守信,字子义(又作紫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人民音乐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聂耳的作品能够准确抓住当时革命青年的勇敢精神和新的生活语言特点,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的吼声,以表达濒于被灭亡的民族的呼声,歌唱出民族奋发、新生、雄伟、嘹亮、怒吼、高入云霄的声音。他们深深知道,徒然的呻吟,找不到出路,再久的叹息,也换不来新生。只有拿起镰刀、枪炮,奋勇向前,为民族生存而战斗,战斗到中华民族得到真正的解放。本文为音乐活动家、音乐评论家李凌(1913—2003)1942年在缅甸仰光时对聂耳的三哥聂叙伦的一次访谈记录。聂叙伦原是云南昆明第一家银行的经理,当时在仰光做银行的接汇工作。访谈内容为关于聂耳的音乐学习与创作。本文回忆资料由李凌之女李妲娜提供,本次刊发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内容校正、遴选与整理。

聂耳小的时候就很活泼,读书很用心,很喜欢吹笛子,拉胡琴,父母也没有管他。他自学到能和大家在一起拉奏时,就自告奋勇地出来和同伴们公开演奏了,而且在昆明还比较活跃,常常不大顾家,东奔西跑,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我们也觉得,像他这样的青年,自己刻苦学习,开展工作很不容易。家里人都很羡慕他。大概是初中念完,他就要求去上海。正碰上新文化运动大发展,电影、文艺、戏剧、美术、音乐、舞蹈各种艺术都在求新生,艺术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文艺界的一些领导人,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田汉、欧阳予倩、杨翰笙、冯乃超、巴金、胡风等人当时在上海,和留日文艺青年一起建立了左翼联盟。整个文艺界非常活跃。

当时家里人知道他在上海,写作很积极,渐渐成为新音乐界的活跃分子,大家也很高兴。在上海,一些戏剧、电影界的领军人物积极开展工作,写剧本、再组织片子等。明星、联华等其他的电影公司也在招兵买马。聂耳恰逢其时,开始给田汉的电影写曲,为他们配音,最早的电影可能是《桃李劫》《风云儿女》。《义勇军进行曲》是他写的第一首电影歌曲,正适合广大爱国青年的需要,立刻就唱遍全中国,激起了广泛而伟大的浪潮。后来,还有电影歌曲《开路先锋》《大路歌》《毕业歌》《码头工人》《新女性》;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中的《打夯歌》《扬子江暴风雨》;话剧中的《回春之曲》《梅娘曲》《再会吧南洋》等。他的作品还有《打砖歌》《卖报歌》《广东没有雪》《铁蹄下的歌女》《金蛇狂舞》等,唱遍各地,汇入全民族抗日救亡歌咏的热潮。

那段时间,我们家里人,在云南听到聂耳写出了一首又一首大家非常欢迎的歌曲,都为他感到高兴。聂耳爱跳爱笑,生猛得很,一刻都停不下来,拉琴、哼曲,还常常和朋友们去海边游泳;有一次,他和一个日本青年朋友去海边洗澡,听说陪他去游泳的日本朋友,是一个可靠的青年艺术家,想不至于伤害聂耳。可能是他在好胜的性格驱使下游到了海的深处,导致体力不支又不能适应深海水浪的长久冲击,结果再也没有回来。

(本文系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现当代音乐口述史——著名音乐家访谈录”、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规划课题“中国音乐口述史料的抢救性采集整理与研究”(19YJA760012)阶段性成果)

标签:
责编:郭蓓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