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疫后重振,江城春色倍还人
2021-04-10 15:38: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1
听新闻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经历了从疫情风暴眼到经济风向标的凤凰涅槃式嬗变。就如同这座城市的人民在那段至暗时刻中展现出的不屈与倔强一样,它的经济也在疫后重振中充分彰显出强劲的韧性与活力。

庚子冬寒尽,辛丑春风新。

2021年4月8日,武汉“解封”一周年。一年来,这座英雄的城市经历了从疫情风暴眼到经济风向标的凤凰涅槃式嬗变。就如同这座城市的人民在那段至暗时刻中展现出的不屈与倔强一样,它的经济也在疫后重振中充分彰显出强劲的韧性与活力。

韧性成就奇迹,它体现在跌入谷底后的反弹力、经受重挫后的恢复力、遭遇风霜后的生长力。

一组鲜明的数据对比,就是对武汉经济韧性的有力诠释:2020年一季度,武汉地区生产总值断崖式下跌40.5%,投资增速-81.6%,消费增速-45.7%,财政收入-44%,仅有2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保持运转,不足全市的10%,彼时的武汉按下了暂停键。而自当年4月8日全城“解封”以来,武汉即进入重启模式,并不断跑出加速度,每日新增市场主体超过900户,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42家,超过此前两年总和;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70个,总投资超过1.1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经济总量突破1.56万亿元,位居全国城市前十。今年1-2月,武汉经济又迎来开门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3%。此时的武汉,如同武大校园内的烂漫樱花,一派盎然春机。

江城多嘉木,经霜色愈浓。这就是武汉,在“隔一座城,护一国人”的牺牲和奉献背后,他们没有坐等坐靠,没有一蹶不振,不但在与无情疫魔的卓绝斗争中“挺”了过来,而且奋力抢抓机遇,积极复工复产,不惧挑战,浴火重生。

活力彰显后劲,它源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的发展大势,源于“大武汉”自身创新动能的厚积薄发,源于“九省通衢”自古至今在国家和地区发展全局中的作用地位。

武汉向以“大”著称,武汉之“大”,在于它不仅是湖北省会,还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多个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乃至全球产业链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汉之“大”,还在于它自身蕴积和释放的锐意进取、创新创造的磅礴伟力,新产业、新业态生机勃发,数字经济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在于它以全球视野对先进高端要素资源的吸纳力、承载力、包容力,去年400多家国内外各行业500强企业前来洽谈,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突破9300亿元。于武汉而言,这些既是它所置身的时代语境,也是它所面临的历史机遇;既是它在区域发展乃至国家战略全局中所肩负的使命,更是它在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从“重启”走向“腾飞”的底气。

引擎重燃势更旺,江城春色倍还人。这就是武汉,疫情冲击虽然也曾给它带来短期的阵痛,但是它长期积累的区位交通、科教人才及产业优势并没有因一场疫情而被抹平,砥砺之下反而愈显峥嵘。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要求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新目标、新机遇,必将催推武汉创造出疫后重振的新作为、新奇迹。

有人说,“武汉受的灾有多大,未来发展的后劲就有多大”。诚哉斯言,“封城”时的武汉,“解封”后的武汉,过去的武汉,今天的武汉,其实都在以跨越生与死的不屈和无畏,以经历兴与衰的耐力和定力,诠释着、实践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深刻内涵,既有认识层面上的清醒判断,也有行动层面上的务实敢为,归纳着过往,更描绘着未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标签:中国经济;疫情;武汉;国家战略;经济日报
责编:缪钦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