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武汉4月25日电 (苏缨翔)户外乡间小道上,草儿绿、果儿肥,纵横交错宛如一幅色彩缤纷的水彩画;室内通幽曲径处,茶舍、书店,相得益彰犹如一方绝世的桃花源。这是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杜堂村的别致美景。
以“木兰出生地”为文化根源,这里是“三乡工程”的思想发源地和实践首创地、也是湖北“三乡工程”样板地,开园不久就被评为“武汉最美休闲乡村”和黄陂最受欢迎景区之一。
近年来,黄陂区大力倡导“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盘活了大量农村闲置资源,有力推动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发展。
农民变股民 盘活乡村闲置资源
几年前,杜堂村85%的房屋都在闲置状态,为了将闲置资源变资产,吸引市民前来居住、康养和投资,一个承载着村民期望的武汉杜堂旅游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村民则可以通过加入合作社,将过去的单一务工收入转变成土地流转、房屋入股保底分红、家门口就业的工资以及村民依靠景区资源优势小本创业四种收入。除此之外,合作社实施10%保底分红、上不封顶机制,实现了农民就地变股民。
在村民的闲置房屋入股合作社后,由合作社对农房进行统一设计和管理,形成农家乐、商业、文创、民宿四个街区,由合作社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投资运营。
“杜堂模式”有效盘活了乡村闲置资源,使农民转变为股民、乡村转变为休闲康养的乐园,村民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抛出橄榄枝 洼地成人才聚集地
罗丽莎、罗兰、付志国原本都是在汉发展的普通市民,后在市民下乡政策的激励下来到木兰花乡风景区,共创花香小厨特色农家乐。罗丽莎以地道野味为特色,罗兰擅长农家风味,付志国则专注于黄陂特色。三家共享厨房、共享服务员,凭各家特色及风味吸引、服务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三家共享厨房、共享服务员,凭借各家特色及风味吸引游客。人民网 苏缨翔摄
不仅是当地市民,今年37岁的“外地人”曾石权也选择了来木兰花乡景区发展他的事业。自从三年前与“三乡工程”相遇,曾石权便携带一家老小从老家恩施来到木兰花乡景区开起了“一根面”小店。
“用劲把面甩出去,像我一样。”曾石权正在教外国游客做“一根面”。跟当地百姓一样,曾石权也享受了不少优惠政策,“免房租”“给补贴”,为吸引创新创业,当地村委会抛出了不少“橄榄枝”。
曾石权正在教外国游客做“一根面”。人民网 苏缨翔摄
作为武汉木兰花乡景区董事长,葛天才对人才的引进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他将景区所在地三个村的村民,凡有劳动能力者,全部吸纳为景区员工。“目前在景区上班的村民有400多人,人均年收入2.8万元以上,即使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一个月也能赚一千多元。”
随着葛天才的回乡投资创业,带动了大批外出打工的村民携家带口返乡就业创业,他们贡献技术、流转土地、兴办企业,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脱贫致富,吃上了“旅游饭”。
乡村变花海 建乡村特色产业链
与众多落后村庄一样,杜堂村也一度是农村产业空心化的典型。2017年开始,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大量社会资本进屋杜堂村,开始重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
游人在花海中拍照留念。“中国有约”活动主办方供图
自2014年投入建设以来,木兰花乡景区累积投入资金4.62亿元,土地流转面积达到7000亩,突出木兰文化、四季花海、乡土民俗特色,开发了农耕体验、赏花休闲、户外拓展、民俗文化、共享农庄、休闲农家乐等产业项目。
从美丽乡村建设,再到“三乡工程”的实施,到目前的“杜堂模式”,这个村从昔日的穷乡变景区,荒山变花山,村就是景,景连着村,从一个拥有24个重点贫困户的“空心村”,成为当今农村人的梦想家园。
花海胜地,鸟语天堂,木兰花乡景区拥有一年365天不间断的主题花海。今天,杜堂村正用自己独有的“荆楚风情”和“木兰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