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一名铁道车辆配件检修工的自我修养:守住安全底线
2021-04-27 19:45:00  来源:光明网  
1
听新闻

【发现最美铁路】

一身朴素的工作服,一顶蓝色的工作帽,一块儿不大的探伤探头,一串上下跳动的波形,一双紧盯屏幕的眼睛。这已是户卫钦当上轮轴探伤工的第18年。

作为北京铁路局石家庄车辆段配件车间的一名工人,户卫钦每天都在和车轮“打交道”。车轮是铁道车辆所有零部件中最基本的零件,它的运行条件复杂多变,经常发生擦伤、剥离、掉块和疲劳损坏等损伤,性能好坏对行车安全具有十分重大影响。隐藏在车轮内部的“缺陷”更是对车轮性能好坏起关键作用。而户卫钦们的工作,就是通过观察车轮探伤仪的“波形变化”,从中找出规律,判断车轮内部裂纹深度、长度及裂损情况等,从而避免安全隐患。

一开始接触探伤工作,户卫钦非常不适应。“仿佛听天书一样。”一个月的培训时间,着急的她就瘦了五六斤,生怕自己学不扎实。

“提心吊胆啊,有时候饭都吃不下”,望着工作间里悬挂的切轴事故照片,她时刻感受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一次,户卫钦监测到车轮上有一个微小异常波,心里犯起了嘀咕。经过请教同事,再三斟酌,她未退卸轴验证。每当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她都懊悔不已。“应该再确认一下,给自己吃个定心丸。”虽然后来证明那确实是一条状态良好的轴,但户卫钦暗暗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凡过自己手的轴,必须要有百分之百把握。

打那之后,无论是自己还是同事发现异常波形,她都会盯着验证,逐一上手,重复探伤手法,找手感,摸规律。就这样,手上逐渐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户卫钦常说,我可以容忍自己干活没有别人快,但必须把每条轴都当成问题轴来“琢磨”,就像B超大夫那样。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迅速积累经验,户卫钦开始记录一个个问题轮对所对应的波形状态。每当别人问她写写画画做什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总是笑笑回答。

慢慢地,本子太多,查找、存放都成了问题。

户卫钦翻出她几年前的本子,纸张已泛黄,部分字迹甚至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户卫钦心疼之余开始想办法,有意识放弃“笔记”改为“脑记”,用大脑联系对应波形和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什么波形对应什么裂纹,大致数据是多少,别人一问起来她便娓娓道来,“女神探”的威名也随之不胫而走。

久而久之,“多问一遍、多听一句、多看一眼”的“户式”工作法应运而生。

随着探伤设备和探伤技术的更新,发现缺陷的“困难程度”呈几何程度增加。在缺陷极其偶发的状态下,很多探伤工整个职业生涯都鲜有“零的突破”。而户卫钦却如“信手拈来”般揪出一个个裂纹缺陷,守住一个个安全底线。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户卫钦在班上虽然不是工长,但班里大事小事她都当自己的事儿,尤其是在培养新人问题上,不遗余力。

“我这手法是不是不对?”“一年多没探出问题了,活儿真没劲!”看着心情低落,工作起来无精打采的一个同事,户卫钦非常着急,便利用工作闲暇时间,主动与她探讨技术难题,一起泡在网上学习探伤前沿技术,还与其作业位置进行对调,把自己坚守多年的“风水宝地”拱手相让,协助工作搭档重拾自信。

这些年来,户卫钦带出的徒弟,探伤技术都是一流的。

“师父是班里的顶梁柱,跟她算是跟对人了。”户卫钦的徒弟丁瑜修说。

户卫钦已是权威,但当她拿起探头时,专注的眼神却从未变过,“淹死的都是会水的,我不能放过一丁点儿异常波动”,户卫钦说。(光明网记者李方舟王丽媛)

标签:
责编:戴凌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