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政策衔接稳 振兴底气足(倾听·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1-05-14 10:06:00  来源:人民日报  
1
听新闻

核心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围绕脱贫攻坚,先后出台了200多个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在保持主要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对一些重大政策的调整优化提出了方向性、原则性要求。如何切实做好政策衔接,因村因户施策,落实帮扶措施,保持现有政策、扶贫资金、扶贫力量总体稳定?请看各地探索。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如何切实做好政策衔接,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从扶贫资金、土地政策、智力支持等方面,各地作出了一些积极探索。

确权,用活扶贫资产

中药材苍术采收的季节刚过,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郭家坝镇庙垭村中药材中心一片忙碌。分拣车间里,几十位村民坐在案板边,双手迅速地将不同大小和成色的苍术挑出来,扔进一个个分好类的铁盆里。

庙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廖俊介绍,庙垭村中药材中心是村里的扶贫产业之一,现在租给了一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村里每年能获得8.5万元的租金。

庙垭村曾经是县级贫困村,前几年,县扶贫办、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筹集扶贫资金240万元在村里建中药材中心。中药材中心建起来后,廖俊心里的疑惑也跟着起来了:扶贫资产所有权到底属于谁?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这些扶贫资产由谁经营?

不仅是庙垭村,近年来,秭归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了数以亿计的扶贫资产,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如何让扶贫资产持续发挥效益、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县里一直在研究。

2020年,秭归县探索出“清、核、交、管、评” 的扶贫资产管理办法,各乡镇首先厘清了2016年以来使用各级扶贫资金形成的资产,共计14.3309亿元。县里将这些扶贫资产划分为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到户到人资产,并对不同的扶贫资产进行确权和移交。

“在管理上,我们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对不同性质资产的管理权也做了要求。”秭归县扶贫办副主任梅云友介绍,经营性资产采取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经营,由经营主体负责日常管护;村集体自身经营,由村集体负责管护;公益性资产的管护,则由村“两委”负责落实管护责任人。

厘清扶贫资产的管理权,让这些资产“活”了起来。

今年3月,获得中药材中心所有权的庙垭村与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时要求,每年合作社要解决一部分附近村民的就业,并要求优先吸纳脱贫家庭劳动力。“中药材中心盘活了,合作社也壮大了,带动我们村周边6个乡镇1300户种植中药材,户均增收达3000元。”廖俊说。

“我们也对扶贫资产加大了监督管理的力度,通过开展集中履约考评、量化打分、兑现合同、跟踪问效等方法,对扶贫资产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既要确保扶贫资产的安全运营,也要努力实现扶贫资产保值增值。”秭归县委书记卢辉介绍。

升级,用好改革成果

走进陕西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一排排红瓦灰墙的新居,十分显眼;标准化的蔬菜大棚、现代化的养殖圈舍鳞次栉比;前来观光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勾勒出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画卷。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前我们村可不是这个模样,山大沟深、土地贫瘠,青壮年外出打工,大量耕地被撂荒。”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春米说,当时耕作全靠劳力,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

2013年6月,赵家峁村在区乡两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大胆在全市率先尝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2017年3月,“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揭牌,成为榆阳区成立的首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各股民股权证得以颁发,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转变。

“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赵家峁村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产权关系。”赵家峁村党支部书记张春平说。

产权关系明确了,村集体的发展方向就更容易确定了。

随着合作社的成立,赵家峁村结合村实际探索发展乡村旅游,村里逐步形成以玻璃栈道、彩虹滑道、小吃街区、民俗客栈等为代表,集观光、采摘、休闲、旅游、户外运动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如今的赵家峁村,村民连续4年分红500多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260元。

榆阳区推广赵家峁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域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前,榆阳区共成立村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404个、乡镇合作联社21个,实施“一户一田”流转细碎化土地40万亩。262个村有了集体经济,18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达2.5亿元,138个合作社分红1.6亿元。

教育,做好人才文章

“在老家,孩子上学都是走山路,来回两个多小时,特别耽误时间,教育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曾经住在贵州省晴隆县三宝彝族乡的文安梅为了孩子的教育,一度专门到县城租房陪读。2018年3月,文安梅从三宝彝族乡搬出,住进易地扶贫安置点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现在小镇配套了学校,师资力量还不错,不少孩子在这儿读。”

紧邻阿妹戚托小镇的晴隆县第六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占学生总人数的80%以上。“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我们的担子不轻。”校长谢百军说。

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政策扶持下,晴隆六中同州、市优质中学形成结对帮扶。2020年9月,还是兴义市第八中学教师的谢百军,被派往晴隆六中担任校长,为期两年。

学校依托当地教育扶贫政策,作出了许多探索。“先要‘请进来’,让结对学校定期派优秀老师来上课、搞培训、做交流。同时也要‘送出去’,让本校的老师到外面学习,改进教学。”谢百军说,一年下来,这种双向交流至少有20次。

为充实教师队伍,晴隆六中还以招考方式,引进34名教师。如今学校专职教师有68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16人。“我们还引入优质学校的管理方式,从早读到午休,再到晚自习,让学生形成规范。同时从备、讲、批、辅、考等环节,完善教师考核,倒逼提升教学质量。”谢百军说。

点上突破,面上进步,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这学期又有几十名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转学过来,说明我们的做法有效果。”谢百军表示,“我们只有办好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后续力量,才能赢得搬迁群众的信任。”

眼下中考日益临近,谢百军信心十足,“别说今年,明后两年更让人期待!”

(刘玥参与采写)

标签:扶贫 资产 脱贫 中药材 乡村 合作社 廖俊 谢百军 振兴 政策
责编:孟涛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