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艺见 上博”寻迹文明 | 明代犀角杯
2021-07-08 14:16:00  来源:看看新闻Knews  
1
听新闻

三千多年前的河南安阳,草木畅茂,野生犀牛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这是一种古老而庞大的生灵,地球陆地上仅次于大象的大型食草动物。

“自古以来,犀角即被视为珍宝。传统的‘八宝’就包括犀角。”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施远介绍,犀角雕刻艺术,充分显示了中国人物尽其用的造物思想和因形造境的艺术创造力。由于犀角材料的特殊性,传世文物存量极其稀少,历来受到收藏界的重视。

犀角雕云涛海兽杯,出自明代中晚期。杯身浮雕祥云海涛。波浪中翻腾各色神兽,杯心雕刻漩涡状,摄人心魄,气象万千。手柄刻为苍虬,探身杯内,神秘莫测。一如大航海时代到来前,大明王朝领风气之先,出征海洋的气魄。

有趣的是,这件犀角雕出现了犀牛本尊,相比真实的犀牛,它更像是一只传说中的独角兽。“那是明代人们想象中的犀牛。唐代以后中国境内的野生犀牛已经绝迹,大家都不知道犀牛长什么样。明清时期犀牛角都是进口的,主要是通过南洋的海运渠道。所以它是一个来自于异域的,跨过了万里波涛之后,来到中国的珍宝。”施远说。

赤壁怀古图,曾经出现在历代文人画中。苍松翠柏,江水湍急。苏轼与黄庭坚、佛印和尚,泛舟江上,畅叙幽情。这一次,它被纤毫毕现地雕刻于犀角器之上。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人物生动传神,松枝芦杆的细节表现尤见功力。杯中游龙若隐若现,涌动着一股神秘气息。

周文枢雕赤壁图犀角杯,画意取苏东坡《前赤壁赋》故事,却将前后赤壁赋两者的意境都融合在了这件器物上。杯身一侧崖壁上阴刻行楷铭“仿赵松雪笔前赤壁图 上元周文枢制”。这件晚明犀角器杰作出自十七世纪著名犀工周文枢之手。

这件器物无论风格、刀法与款识,均可视为周文枢山水题材作品的典型。“雕刻工匠,模仿了画家的落款方式。”施远说,明末清初犀角雕刻艺术突破了纯粹的工匠的范畴,开始和文人艺术相结合,极大提高了审美品位,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风气。

这批犀角器,是捐赠者仇氏家族历时半个世纪从世界各地收集起来的艺术珍品,曾长期被新加坡亚洲艺术馆借展,在西方学术专著中也多有著录。2015年,瑞士华裔收藏家仇大雄以他和家属的名义,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明清时期犀角器珍品。他提出由上博专家从他50余件即将拍卖的犀角藏品中任意挑选。最终,这批犀角器中的十件珍品入藏上博。

上海博物馆原藏犀角器100余件,在全世界成规模的中国犀角器收藏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次捐赠使上博犀角器的收藏在数量上增加了将近一成。流散海外的文物珍品最终顺利回国,来到上博,成就一段佳话。

“心有灵犀一点通”。曾栖息于华夏大地的犀牛,如今只能以文物、诗词等方式留于历史星河中。古人以巧夺天工的犀角雕刻艺术,让它以另一种形态辗转留存于世。这些典藏在博物馆的天工绝品,也是对这一生息繁衍在地球上的古老生灵的纪念。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编辑:小真)

标签:犀角杯 上博 犀角器 明代中晚期 野生犀牛 文人艺术 Knews 视频 犀角雕
责编:孟涛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