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顺应时代发展,文博界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多种方式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博物馆和文物不再是高高在上,被动等待“有缘人”揭开其面纱,而是选择主动出击展现自身魅力,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体会文物的深厚内涵。在近日开展的首都博物馆“万年永宝”展览上,观众在几件“特殊”的文物前排起了长队,体验AR技术,通过扫描文物前方二维码,参观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观看文物的动态展示及复原过程。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古籍文物是触摸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5000多年中华文化养分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不断普及,“互联网+”就越来越让文物活起来、体验动起来、服务广起来。
“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融合日益升华。借助新技术,越来越多的馆藏文物也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呈现。比如,通过应用三维数字化采集和AR技术,故宫、首都博物馆、三星堆等纷纷开设线上3D展厅,立体化展示文物动态全貌,吸引了大批观众。有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个线上展览,共吸引超过50亿人次浏览。
“互联网+”让体验动起来。当前,在很多地方游客已经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掌握售票情况,进而更加精准地安排出行。应用河图技术,在敦煌博物馆,游客就可以在手机上体验虚拟数字内容与莫高窟实景融合,看到《九色鹿王本生》图中的鹿从台阶上款款走来、飞天从空中缓缓飘落、大佛闪着金光等,更加清晰地欣赏到精美的、动态的石窟壁画彩塑艺术。借助“互联网+”,游客有了更好的参观体验,越来越爱上博物馆。
“互联网+”让服务广起来。科技改变世界,网络精彩生活。互联网有着强大的连接能力,近年来“互联网+文物文创产品”“互联网+文物素材创新”“互联网+文物动漫游戏”等也是红红火火。比如,通过探索数据开放路径,推进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互联网+文物教育”就越来越火爆。当前,专有品牌文创产品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也引来了强烈关注。推进博物馆体系与互联网平台互联互通,文化遗产保护将更有底气。
为文化续脉,为时代添彩。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中枢”作用,可以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服务城市发展、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升级,可以凝聚文化认同、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维护社会和谐,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元化美好生活需要。必须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快推进互联网与文物资源跨界融合,让“互联网+博物馆”更加深入云端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