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百岁两院院士陆元九:把一生精力献给祖国航天事业
2021-07-18 20:45:00  来源:新华社  
1
听新闻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题:百岁两院院士陆元九:把一生精力献给祖国航天事业

新华社记者胡喆

在炮火下求学、在荆棘中拓荒,他用汗水、青春为祖国实现火箭升空、卫星环绕、九天揽月、踏足火星的壮丽梦想贡献了力量;至情至性,他是学生们眼中的“大先生”,更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他的足迹诉说着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求索报国的曲折多艰,他的经历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拳拳初心。

上世纪90年代,陆元九在北京惯导测试中心调研时在门前留影。新华社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生于1920年的他,是29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最年长的一位。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元九。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

【在抗战炮火下艰难求学】

1920年1月9日,陆元九出生在安徽一个书香人家,家庭给了他良好的熏陶。

1990年,陆元九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留影。新华社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20世纪30年代,在抗战的炮火下,陆元九和同学们艰难求学,经武汉、宜昌到达重庆接受大学教育,是中国本土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

40年代中期,陆元九考取了赴美公费留学生的名额,最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深造。

当时,多数留学生根据国内的学习基础通常选择理论方面的专业。但陆元九觉得既然到了美国,就要学习一些新东西。

二战后,自动控制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惯性技术已在航空和地地导弹上开始应用,但作为导航尚处于萌芽阶段。喜欢尝试挑战的陆元九选择了仪器学,成为著名自动控制专家查尔斯·德雷珀教授的首位博士生。

【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

仪器学专业,学的是惯性导航,难度极大。聪明刻苦加上扎实的功底,让陆元九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导师也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刮目相看。

1949年,陆元九迎来两大喜事:一是获得博士学位,二是与留美硕士、安徽同乡王焕葆喜结良缘。获得博士学位后,29岁的他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在导师的科研小组中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直到20世纪80年代,那些在出国潮中到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的年轻人还在口口相传:曾有一位中国人在这里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他就是陆元九。

他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主持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研制

【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

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久居海外的陆元九无比向往。几经周折,陆元九一家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轮船。

陆元九在1995年留影。新华社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当时,中国科学院正在筹建自动化所,国家分配在这方面有专长的陆元九到自动化所,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后任副所长,参加研究所的筹建和惯性导航技术的研发。

“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研究中,陆元九首次提出了“回收卫星”的概念。与此同时,我国首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在陆元九和同事们的手中组装出来。

“完善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工作中,陆元九一直倡导要跟踪世界尖端技术。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航天先后开展了一批预先研究课题以及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为我国惯性仪表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也在他的主持下诞生】

20世纪60年代初,陆元九在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同时负责多项工作,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这期间,他还坚持撰写专著,把自己在陀螺、惯性导航方面的所学所用编撰成书。

1964年,他的著作《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出版,这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对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后,陆元九主持组建了中科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主持开展了我国一系列重要科技项目的研发。在长春,我国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也在他的主持研制下诞生。

他推动我国惯性导航事业跨越发展

陆元九经常受邀参加各类评审、论文答辩等会议,由于个性耿直,大家一听陆元九要参会,往往格外紧张。

大家明白:“陆老要求严。”这种严格来自对航天产品的负责。他常说:“我们的产品是要上天的,一定要保证质量。要求严格,可以进步快一点。”

【注重人才培养在航天专家里出了名】

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一代接一代擎起航天事业的旗帜,是陆元九的夙愿。人们评价:“陆院士注重人才培养,在航天专家里出了名。”在陆元九关心下,航天系统自培高学历人才已成风尚。

2000年以后,耄耋之年的陆元九依旧活跃在航天一线,经过几年调研和思考,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系统工程的构想,逐渐清晰起来。2005年,陆元九发表文章《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一代又一代航天青年才俊,在陆元九的指导下,成长为作风优良的航天工作者。

陆元九院士在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激光陀螺实验室与同事探讨问题(2006年摄)。新华社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陆元九一生简朴,却捐出自己的大笔积蓄,资助科学研究。

陆元九的一生推动了我国惯性导航事业的跨越发展,也培养了一大批领军人才。在他90岁生日时,学生们专门发贺信写道:“尽管我们现在都已年过古稀,但我们多想再在教室里听您讲述各种‘原理’。”

【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支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很荣幸获得了‘七一勋章’,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全体航天工作者的荣誉。”陆元九说。

不久前,在陆元九曾经工作过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场名为《感动我们》的颁奖典礼在北京东高地隆重举行,以表彰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凡贡献的航天人。

他们中,有改变半个多世纪的火箭弹性载荷设计方法的青年设计师曾耀祥;还有和陆元九一样留学归国后攻克世界难题的复合材料专家李军平……

1995年,陆元九与夫人在家中。新华社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作为新一代航天人,他们用实际行动接过以陆元九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专家的接力棒,越过艰难险阻,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们,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科技报国,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陆元九动情地说。

标签:
责编:戴凌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