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所有人脚下,是同一片坚实的陆地
2021-07-24 16:32: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1
听新闻

作者:赵志疆(河南《大河报》评论员)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每一个刚刚经历了特大暴雨的郑州人,都对约翰·多恩的这句诗感同身受。

谁都没有想到,在经过充分的酝酿铺垫之后,一场巨大的危机悄然而至。20日16时至17时,郑州一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这是往常三分之一的年降雨量,相当于150个西湖兜头泼在郑州身上。

那一天,我看着小区地下车库出口慢慢消失在水面下,心情也随之跌落到谷底。那一夜,断水、断电、断网、断公交、断地铁……能断的全部都断了。我在窗前举目四望,熟悉的小区笼罩在陌生的黑夜中,更远的远方,是更黑的黑夜。耳畔响起的,是此起彼伏的车辆报警声。我知道,那是泡水车辆发出的最后嘶鸣。

“明天能见到久违的太阳吗?”当我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知道这只是一厢情愿——天气预报说得很清楚,警报尚未解除,风雨仍将继续。外地朋友纷纷发来问候,手机上滚动的信息,像暗夜次第点亮的灯光。长夜漫漫,但我并不感觉孤单,我知道,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困守孤岛,还有更多关心“我们”的“他们”,在默默传递爱与关怀。我心存感激关上手机,未知的日子里,手机电量是弥足珍贵的资源。

清晨打开手机,单位工作群开始清点人数报平安。我看到有人困在单位,三三两两围坐在黑暗中;有人途中遇险,幸好得到了及时救助;有人房屋进水,得到同学朋友的收留;有人返家受阻,不得不寄宿酒店……那一刻,我才知道,这个城市承受的苦难,远远不止每个人目之所及。那些被称为“社会瞭望者”的同事,如今也是被人“瞭望”的对象,我们念兹在兹的城市,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虽然暴雨后的景象在网上热传,但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很多郑州市民对外界的情况知之甚少。作为“岛民”,我们面前只有一片汪洋,还有岌岌可危的手机电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而是家长里短的琐碎日常。停电停水的日子里,高层居民的生活格外艰难,就连冲马桶都显得格外奢侈。同舟共济的时光里,我们的生活以小区为“单位”,连接我们的,是一种朴素的共情——这里是我们物理意义上的“家”。

暴雨中幸免于难的汽车,成了小区“共享充电站”。解决了基本的手机用电需求之后,我们开始迫不及待地打量这个城市,扑面而来的是惊心动魄的画面,以及无数躬身搭桥铺路的身影。我看见,母子被洪流卷走的危急关头,有人伸出有力的臂膀;我看见,湍急的水流中,有人挽手逆行、力挽狂澜;我看见,疾风骤雨中,几乎所有公共场馆都敞开了方便之门……因为“感同”,我们更能体会“身受”。我们正在经历着同样的艰难困顿,我们正在同样携手将“孤岛”连成“陆地”。我们知道,那些被称为“英雄”的“他们”,其实只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一员。连接我们的,是一种情感的依托——这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城”。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岛间本没有桥,有人躬下身子,便有了桥。暴雨将我们撕裂成“孤岛”,爱心将我们重新连接成“陆地”。国家救援在持续进行,民间救援在不断集结,四面八方的爱心力量纷至沓来。我们虽然不知道他们每个人的名字,甚至看不清他们真实的面孔,但我们知道,所有人脚下是同一片坚实的陆地。这片陆地,叫中国。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4日06版)

标签:
责编:袁中江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