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一个伟大的政党在世界东方诞生。100年来,她从筚路蓝缕到奠基立业、从风雨兼程到薪火相传,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始终践行着她的初心使命。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联合浙江省委网信办特别策划《百年青春》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报道从青年党员这一视角切入,诠释着百年大党的风华正茂和青春活力,26日推出第三篇:《余旭:用一盏灯照亮乡村孩子们的眼睛》。
央广网杭州7月26日消息 余旭,中等身高,体型微胖,皮肤略黑,如果不是事先得知,很难将他同癌症患者联系起来。五年来,余旭拖着病躯,带着他创立的护眼公益团队,奔波于杭州和偏远而广阔的浙西山区之间,为淳安县及周边衢州开化县、安徽休宁县等16所乡村学校免费安装上万盏护眼灯,为山区孩子送去一片片光明,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余旭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央广网记者魏炜 摄)
从走出大山到回报桑梓
5月27日下午,杭州。
在结束了一天的紧张工作后,余旭没有回家,更没有依约去接正在校门口翘首期盼着他的女儿,而是匆匆踏上了回淳安老家的路。他跟淳安如新希望小学校长蒋有兵约好,第二天一早到学校商议今年暑假为该校安装护眼灯的具体事宜。自从走上护眼公益这条路,在他心里,没有什么事情能大过这件事。
余旭和蒋有兵在淳安县如新希望小学检查教室灯光(央广网记者魏炜 摄)
今年35岁的余旭,出生在淳安县汾口镇最为偏远的一个小山村——湛川村。走出大山到外面闯一闯,一直是他儿时的梦想。2004年从千岛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后,18岁的他经老师介绍到杭州的一家公司做了一名技术工人。吃苦能干的余旭在2010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杭州康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过10多年的打拼,事业小有所成。虽然身在杭州,但他一直心系淳安,坚守回报桑梓的善念,从来没有忘记过反哺家乡。
从2016年开始,余旭先后投入50多万元,清淤泥、建曲桥、造凉亭、搞绿化,将村里文化礼堂门口的老池塘改头换面,从原来杂草丛生、垃圾遍布、臭气熏天,到现在池中碧水盈盈,鱼儿嬉戏,岸上鲜花环绕,成为村民们休闲乘凉的好去处。此外,由于村子空心化严重,他还为村里安装了智能监控系统,在全村主要路口和角落安装了60多个摄像头,帮村中老人守好家。
“多亏了余旭持之以恒帮助家乡,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湛川村村主任余上海说,池塘改造好以后,村里自发成立了护水队,村民也不再乱丢垃圾。80岁的余奶奶告诉记者,“以前这里臭死了,现在有小亭子,有余旭买的野生石斑鱼,还有池塘边的椅子可以坐,大家都愿意来这里逛逛。”
余旭和村主任余上海在湛川村修葺一新的池塘边(央广网记者魏炜 摄)
从万念俱灰到涅磐重生
余旭病发是在2017年的9月。当被确诊为甲状腺癌时,余旭说那是他31年来感到最为无助的一刻,“那时候对这个病不了解,一听是癌症,且已扩散,要死的心都有了,如果不是亲人朋友拉着,我可能真的从医院10楼病房跳下去了。”
那段时间,亲人好友日夜陪护开导他,慢慢地,余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勇气,决定积极治疗。“那时候我在想,如果病情能控制住,我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要活得有价值。一,我要入党,了却自己多年的心愿。二,我想为山区孩子做些护眼公益。有些学校建在大山深处,教室采光不太好,室内照明条件也很差,我仍记得读小学时的昏暗灯光,对眼睛伤害很大,我想帮他们更换护眼灯,保护孩子们的视力。”
余旭的母亲是一位做了20多年村妇联主席的老党员,敢为人先、事事带头、热心善良的母亲,一直是余旭对共产党员的印象。余旭说,从小到大看到周围人胸前佩戴的党员徽章,真的很向往,但总觉得自己离共产党员的标准还差得远,因此一直没有递交入党申请书。这次,他终于下定了决心,手术前两天,在病床上郑重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余旭和蒋有兵在淳安县浪川乡双源中心完小讨论教室灯光安装情况(央广网记者魏炜 摄)
2017年10月,余旭的手术成功了。当他走下手术台后的第三天,就打电话给时任淳安县浪川乡双源中心完小校长的蒋有兵,联系为山区孩子安装护眼灯的事情。同为首届淳安县道德模范的蒋有兵,对余旭的想法很肯定。“我们两个人一拍即合,他也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义。”就这样,双源中心完小成为了余旭护眼公益事业的起点。
山区的教室被一间间点亮
“下个小岔口要左转。”连导航都会反应慢半拍的山路,对余旭来说似乎闭着眼都知道怎么走。
出院后,余旭不顾身体虚弱,“忽悠”着公司的同事以及在村里做电工的二伯,立即投入到护眼公益中去。妻子不放心他的身体,也自愿加入进来,七八个人的护眼公益志愿队就这样组成了。“好在我们的心是一致的。大家都出生在农村,对农村生活深有体会,也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都不做任何计较地帮我。”
孩子们在淳安县浪川乡双源中心完小玩耍(央广网记者魏炜 摄)
为了不打扰孩子们的正常学习,余旭把安装时间都定在周末。事先他会做好一切准备,一旦确定好时间,便召集人手,带好所有物资赶到学校,加班加点在两天之间完成所有更换工作。临走时,他们也不忘打扫好地面卫生。除了满室的光明证明他们来过外,其他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过。
此后的事情并不总像第一所学校那般顺利,有时候也会吃闭门羹,被人以为他们是骗子。做公益,除了有大爱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撑。由于不断“抽血”支持公益,余旭公司的规模一直不大。有时候公司生意不好,公益资金也让他犯难。“我自己后续治疗每个月要花2000元左右,另外生活和子女教育等也都是较大支出。”面对困难, 余旭笑着轻描淡写地说。尽管这样,在公益这条路上,他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我这个人可能比较固执,只要我觉得对的事情,就会一往无前。”
就这样,座落在大山深处的那些昏暗的教室,被余旭和他的护眼公益志愿队一间间点亮了。
护眼公益收获感动和温暖
随着护眼公益的开展,余旭所在的汾口镇在杭流动党支部成员也开始加入其中。余旭护眼公益志愿者团队正式成立,到目前成员已达56人。随着队伍的壮大,他们的护眼公益之路也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开始从淳安县辐射到周边的衢州市开化县、安徽省休宁县。
2018年冬季的一个阴雨天,余旭在淳安县中洲镇中心小学走访时,无意中听该校校长汪永逸说起,在他们隔壁的休宁县,有一所璜尖乡中心小学,条件非常艰苦,更需要帮助。余旭立即恳请汪校长带他前往。
余旭在老家淳安县汾口镇湛川村(央广网记者魏炜 摄)
“当时还是很震撼的,就一栋教学楼,离后面的山也就只有两米的距离,再加上当时在下雨,孩子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一个教室只有4个灯泡,型号还不一样,有黄光有白光。”第二次再去时,余旭不仅带齐了整幢教学楼所需的护眼灯及配件,还满载着加热桌垫、保温杯、羽毛球拍、乒乓球桌、书架等将近2万元的物资。志愿者分两组,一组更换灯具,一组帮忙整理杂乱的阅览室,将所有图书归类、上架。当阳光洒在干净整洁的教室、阅览室时,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微笑,一天的疲惫一扫而光。
余旭说,现在他回淳安,学校的老师都会打电话给他,有些老师上山采完茶叶也会给他留一份。他也是孩子们口中的余叔叔,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激化作一封封书信,不断传递到余旭手中。余旭说,这些感动与温暖是他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柱。
央广网记者与余旭合影
“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教育事业,加入到我们志愿者队伍中来,坚持做公益事业,我会一如既往,不忘入党时的初心使命。”余旭说。(记者魏炜 王海鹏 见习记者俞安懿 实习生陈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