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开启未来,服务促进发展。9月2日,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将在首都北京开幕。
153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参会,1万余家企业精彩亮相,上百场活动将有序举办……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展会平台,本次服贸会将为全球经济恢复增长提供强大动力,同时也将向世界展示中国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
同心筑梦开新篇,奋力前行启新程。我国工业发展和改革开放缩影的首钢园,将作为本次服贸会的主办场地之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进程不断加快的服务贸易数字化,将成为本次服贸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百年首钢”将带给世界怎样的精彩?数字经济又将如何重塑全球贸易格局?未来6天,让我们共襄盛举、共盼佳绩。
互利共赢:对外开放平台的新突破
北京西五环,中国对外开放三大展会平台之一的服贸会与“百年首钢”在此“相遇”。作为本次服贸会的主办场地之一,8个专题展及与专题配套的论坛会议和边会活动将首次设置在首钢园。
8月31日,媒体记者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钢园区会场探访。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走进首钢园,现场令人震撼:9.4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搭建展示舞台;独特的工业遗存风貌与全球顶尖的现代化展会融合碰撞;融合奥运与工业元素的服贸会场馆群错落有致;横跨文旅服务、冰雪体育、金融保险、数字经济等特色产业的创新成果集中展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主办场地更新的背后是展会更加丰富多样的内容和与日俱增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首次参会的亚盛医药,除了展示自己的产品,还将在服贸会上进行一系列合作签约。公司首席商务运营官祝刚说,希望借助服贸会这一平台,找寻更多海内外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衔接供需、共享商机、携手努力,一起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这是8月31日在国家会议中心拍摄的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会场外景。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随着开幕临近,本次服贸会各项筹办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围绕促交易、促投资、促消费组织配套活动有序展开,线上线下展览展示同步开展,国家会议中心和首钢园两个场馆有机衔接。
8月1日,参加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我在服贸会等你”系列宣传活动的受邀媒体记者行走在首钢园区内的“空中步道”。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覆盖服务贸易热点,新成果成为靓丽“风景线”
2021年服贸会与去年相比,展览展示继续涵盖上次服贸会所设置的文化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体育服务等领域,并结合服务贸易发展的热点趋势,新增了供应链及商务服务、健康卫生服务等专题,论坛会议的议题更是涵盖服务贸易12大领域。
新专题带来新期待。健康卫生服务板块吸引逾百家国内外龙头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保险和养老机构以及知名医疗机构参与其中。值得期待的是,中国生物带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新科技攻关成果,包括新冠疫苗、特免球蛋白、中和抗体检测盒等参展。
8月31日,媒体记者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国家会议中心展馆内探访。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持续提升国际化水平,不断壮大“朋友圈”
更多境外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及驻华机构线上或线下办展办会,国际参与度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介绍,本次服贸会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占比18%,比上次提高了9个百分点。
据介绍,相关部门和国际组织将举办5场高峰论坛,各类主体将举办193场论坛会议和推介洽谈活动、8场边会。186位境内外重要嘉宾将线上或线下参会。爱尔兰、法国、阿联酋等国驻华使馆及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菲律宾国家旅游局等40余家境外及驻华机构将举办专题活动。
——成果发布多、范围广,发出中国“好声音”
集中发布权威报告、指数30余项,在物流采购、粮食供应链、金融、中医药、生态环境等行业成立10余个联盟、智库及平台……
辉瑞、飞利浦、埃森哲、赛诺菲、佳能等70余家企业将发布新技术、新应用、新成果,发布内容涵盖碳中和、物联网、金融科技、医疗健康、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文创设计等方面。
5月20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参观者观看“全连接工厂”演示模型。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国际金融中心联合会首席经济学家傅诚刚说,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服贸会的举办进一步提振了发展信心,给予各经济体、市场参与者互相了解、加强合作的机遇。
开放包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支撑
服务业开放合作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举办服贸会是我国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创合作共赢局面的重要体现。
2020年9月,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我国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三点倡议,并郑重宣布北京将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扶摇三万里,抖擞九重天。“两区”建设成为北京发展的新航标。
这是8月1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拍摄的2021年服贸会户外灯光展示。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不到一年时间,北京16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科技、商务、金融、教育、信息、医疗健康等9个重点领域牵头部门分别制定了推进“两区”建设的工作方案。同时,北京自贸试验区涵盖的组团(区)分别制定了相关实施方案,确保政策落地不打折扣。
不到一年时间,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示范性外资项目在京落地生根;全国首创或首批实施的政策进一步释放制度创新红利;营商环境日益优化,不断惠及企业与百姓。
北京市副市长杨晋柏说,截至目前,“两区”方案251项任务清单中,已落地任务是202项,实施率达到了80.5%,累计落地全国首创性、首批性政策创新成果17项。
我国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决心,不仅提振了全球信心,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政策红利。
8月31日,媒体记者在国家会议中心展馆内探访。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在北京纳通科技集团的车间里,新一代膝关节假体、医用高分子材料、3D打印等骨科技术和产品正在抓紧研发、生产,产品将会使用在海内外患者治疗上。
作为一家医疗企业,随着业界之间技术交流的频繁和深入,技术转让带来的税务成本曾让公司犯难。集团副总裁董骧说:“北京推出了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试点政策,将技术转让所得免征额由500万元提高至2000万元,技术转让合同年限从5年下调到3年,不仅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问题,更提振了持续研发投入的信心。”
8月31日,媒体记者在国家会议中心展馆内探访。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北京的变化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全国多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借助政策“东风”,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热土”。
新增天津、上海、重庆、海南4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地区;在全国推广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新设了16个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一批批开放“试验田”,是我国加速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实施深化改革的新举措新主张。
“通过交流,国内外企业可以发掘更多新的合作伙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庄芮说,在推动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探索路径中,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浪潮奔涌,互利合作共赢的局面正加速形成。
8月26日,我国跨境服务贸易领域首张负面清单《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开始施行。负面清单明确列出针对境外服务提供者的11个门类70项特别管理措施。凡是清单之外的领域,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内,都将对境内外服务提供者一视同仁、平等准入。
这是5月26日在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拍摄的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负面清单模式是国际高标准自贸协定在跨境服务贸易领域作出开放安排的一个主要模式,重磅的举措刷新了我国开放力度和开放水平。”庄芮说。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更加开放的中国拥抱着世界。
在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的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内,主播在中非直播电商孵化中心直播间里直播带货(2020年1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表示,将继续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推动扩大重点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制定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提升跨境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水平;办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际性综合展会,推动优势服务出口,扩大优质服务进口。
激活创新:全球贸易发展的新引擎
在服贸会通用技术集团的展示区,5G技术B超机械手臂、远程问诊系统等设施设备已经布展完成,观众可以在诊疗设备上体验智能检测、健康促进、专家诊疗等服务;医师通过5G远程超声机械臂为观展者进行现场检查,检查数据及诊断报告可通过管理云平台App进行展示。
5月23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上,5G智能餐车在展区内为人们提供餐饮服务。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通用技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使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和远程医疗技术日臻成熟,可以有机会集中展出信息技术在各类医疗场景下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
2020年11月11日,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十二届高交会上,记者在云天励飞展台了解AI疫情防控平台。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司长陈春江表示,随着算力提升和传输加速,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数字交付为主要特征的数字贸易蓬勃兴起,正在成为全球贸易的新形态、未来贸易发展的新引擎。
疫情发生以来,数字技术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服务贸易由线下转到线上,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21年服贸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举办,正是顺应全球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数字经济满足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正在促进生产力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当前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交汇点。”
5月8日,在海南海口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工作人员展示一款数字人民币支付终端。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数字人民币在各地多个应用场景中广泛部署;北京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正式开放全国首个自动驾驶高速测试场景;上海电信已经参建了多个区、街镇的“一网统管”城运平台……一系列数字化的创新场景,不断激活我国经济的发展新动能。
6月16日,在北京欢乐谷举行的数字人民币体验活动上,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的工作人员引导游客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此次服贸会首次设置数字服务专区,展示无人驾驶、智慧交通、建筑数字化、新视听等服务领域最新前沿、最新成果和技术应用。
1月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员工食堂,员工通过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支付。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陈春江表示,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口径测算,2020年我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额为2947.6亿美元,同比增长8.4%,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达44.5%,成为服务贸易新的增长点。
3月26日,雄安数字交通实验室的无人驾驶汽车在行驶测试中。 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以开放合作之光,照亮未来发展之路。以2021年服贸会为新起点,共享数字繁荣,共赴未来之约。蓬勃发展的服务贸易将让更加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让疫情冲击下的世界对未来充满信心。
文字记者:骆国骏、孔祥鑫、郭宇靖、吉宁、叶昊鸣
视频记者:李德欣 王君璐 庞元元 马晓冬 夏子麟 王修楠
新媒体编辑:王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