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国家的孩子”扎根草原六十年
2021-09-23 12:56:00  来源:央视网  
1
听新闻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我永远感恩我的草原父母,他们于我而言就是我的亲生父母。”2016年花拉退休,今年61岁的她目前正经营着一家蒙古袍店铺,虽然店里收入情况一般,但花拉很喜欢做这些手艺活。

“这些本领都是我的母亲教我的。”花拉的额吉其其格是个善良能干的蒙古族妇女,会缝制蒙古袍和蒙古靴,也擅长制作草原上各类的奶食品。小时候的花拉总喜欢跟在母亲后面,母亲做什么她就学着做什么。

花拉生活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她和当地勤劳的蒙古族妇女看起来并无二致,不过她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国家的孩子”。

(花拉和她的儿子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在辽阔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有段民族团结互助的佳话——“三千孤儿入内蒙”。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3000多名孤儿被接到内蒙古大草原,由牧区牧民抚养,投入草原蒙古族阿爸、额吉的怀抱,这些孩子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花拉就是其中之一。

1960年,刚到呼伦贝尔时花拉还不满周岁,和其他初来北疆的孩子一样,政府把他们先送至海拉尔的育婴院抚养一年,恢复健康后再送到牧民家里。

第二年的冬天,花拉在车上颠簸了一天,从海拉尔育婴院来到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从此在草原扎下了根。因为花拉手上有个印着“牡丹花”的手环,所以养父母给她取名花拉,在蒙古语中有花朵之意。

(花拉与养父母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刚来到草原新家时,花拉的身材很瘦小,草原父母为了给她补充营养,专门为她选择了一头奶牛提供牛奶。在很多孩子吃不到糖果的年代,养父母还为她准备了一个糖果匣子。

草原父母对花拉照顾得无微不至,从来没有因为她是养女而有过任何苛待。大概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小伙伴告诉花拉她是被领养的孤儿,那时候花拉还不相信,“因为阿爸额吉对我太好了”。回家后花拉追在养母身后问,养母说“不是真的”。“我猜测母亲是担心我当时年纪太小,承受不了。”后来,直到花拉十八岁时,养母才告诉她自己的真实身世。

(花拉(右)探望幼时的保育员 受访者供图)

花拉在草原上一天天地长大,心里一直惦记着要回报草原与国家。

1981年,高中毕业后花拉来到哈尔干图苏木学校从事后勤保障工作,1985年又被调至哈尔干图苏木妇联工作。

在担任哈尔干图苏木妇联主席时,花拉曾帮扶过两名贫困儿童,她帮贫困孩子们交学费、买生活用品,还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给孩子们缝制蒙古袍。“虽然帮扶孩子是单位下发的任务,但是在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还是会忍不住想起自己的经历,所以就想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花拉说道。

(花拉参加陈巴尔虎旗第九次妇女代表大会 受访者供图)

2002年时,花拉曾因公务去过上海,那时她看着车水马龙的大城市,心里却分外想念草原上的奶茶、手把肉。六十年的草原生活,早已将本应是温婉的江浙女子的她悄然变成了淳朴的草原儿女,“不管去到哪里,我还是觉得这里好,哪里都不如草原好”。

当时生活并不宽裕的内蒙古牧民们,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3000名嗷嗷待哺、挣扎在死亡线边缘的汉族孤儿,这既是一场爱的传递,更是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这段传奇历史的背后,是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血缘的爱,是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深情担当。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