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至28日,2021中关村论坛在北京举行。从地方性的区域创新论坛到国家级开放创新交流平台,如今的中关村论坛已升级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与科技成果发布、展示、交易的国家级平台。25场平行论坛大咖云集、囊括500余家中外企业的展览场馆“黑科技”满满……聚焦“智慧·健康·碳中和”这一年度主题,呼应全球关切,2021中关村论坛亮点纷呈。
创新高地的打造,离不开人才支撑。本届论坛期间揭晓的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共有14位科学家、150项成果获奖。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在病原菌毒力机制、抗菌天然免疫以及肿瘤免疫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值得关注的是,相较于往年,此次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中,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数量大幅增加,数量占比从9.7%提升至23.3%,在脑科学、单细胞组学、病毒学、云边协同、硅基光电子、低维材料等前沿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与此同时,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核心技术及产业化、高性能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一批成果推动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在9月27日举办的科博会科技合作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上,当天签约的26个项目主要来自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市大兴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北京市房山区高端制造业基地等产业园区,充分体现了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也显示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聚集效应。
本届论坛期间,新型实体企业成为热议话题。在同期举办的“新型实体企业”平行论坛上,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认为,在新发展阶段,需要新型实体企业这样“又实又新”的企业带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开放和共享,以京东、华为等企业为代表的一批新型实体企业正探索“以实助实”实践。京东方显示事业群副总经理武延兵认为,京东方作为一家新型实体企业,体现出数字化改造、行业赋能以及影响力溢出三个特征。
展望未来,中关村这片沃土合作空间依然广阔。“未来十年,中国企业创新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创新加速,一是全球合作。全球化竞争,意味着我们需要拥抱全球的创新和全球的速度,开放协同创新可以创造更好未来。”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杨磊表示,中国有非常丰富的场景、非常齐全的产业链、非常充足的资本、非常丰富的人才。(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 沈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