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涛头村风光葛敏摄
中新网台州11月11日电(范宇斌 陈诺 林咸参)“那里的气候、水质、土壤也适宜养殖青蟹,我们通过外输中国国内先进的青蟹养殖技术和优质的青蟹种苗,不断调整育放苗频率,将海外青蟹养殖季由每年1季增至3季,亩产由200斤增至600斤以上,成功弥补了春冬两季中国国内青蟹市场的空白。”近日,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涛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后宜介绍道。
眼下,三门青蟹不仅“出国”了,还“赚钱”了。
三门县地处东海之滨三门湾,是“中国青蟹之乡”,位于花鼓漫岛的涛头村四面环海,是该县惟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也是中国惟一的“海上畲乡”,共有畲族村民52户、200余人。
从曾经一穷二白的畲族渔村,到如今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涛头村发挥华侨华人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中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中国文明村镇,2020年实现渔业总产值2.5亿元(人民币,下同),人均收入超10万元,汉畲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若问“海上畲乡”涛头村的“共富密码”为何?华侨华人化身“智囊团”、“一带一路”引出养殖“新大陆”或许能够一探究竟。
走进涛头村,千亩海塘成方连片,波光粼粼,海塘底下“藏”着涛头人致富的秘诀。
1997年,一场超强台风正面袭击三门县,海水倒灌,让村民颗粒无收,也迫使涛头村一改以往的传统耕作方式,在三门县率先开展“种改养”模式,发展起以青蟹为主导的海水养殖业,涛头村成为浙江首个“股田制”改革村。
在发展海水养殖产业的过程中,华侨华人扮演着“智囊团”的角色。
2010年,华侨王耀庭给涛头村送来了解决养殖问题的“金钥匙”——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生资经营、统一经营品牌、统一产品销售,逐步形成规模化科学育苗、深加工流水线,最终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王耀庭说。
正是在该生产经营方式奏效之后,涛头村养殖收益不断扩大,亩均收入从过去的5000元跃升至近2万元,成为中国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基地。
以“侨”为“桥”,涛头村与马来西亚一所大学签订跨国小海鲜开发合作协议,与日本、韩国签订小海鲜购销协议,助推小海鲜出口版图不断扩大。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海外。旅居马来西亚的侨胞卢奶钥积极与涛头村“两委”接洽,鼓励村民走出国门,试水海外养殖。
在卢奶钥的牵线搭桥之下,2014年9月涛头村组织养殖户、养殖专家、投资人先后15次赴马来西亚等国考察,并于2016年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租下3000亩滩涂地,进行青蟹的跨国试养。
让人欣喜的是,涛头人的海外养殖次年就见到了成效。2017年,首批青蟹在当地上市。同年,村民又与非洲的莫桑比克政府签订协议,租下30000亩沿海土地,为涛头村海水养殖业找到了“新家”。
“目前,涛头村已获得出境水生动物养殖场注册登记行政许可,海外养殖产业达1亿多元。”林后宜说。
在强村富民奔共富的路上,三门县亦积极打响“鲜甜三门”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提升三门小海鲜的知名度。
如今,涛头村村民又吃起了“旅游饭”,家家户户门前屋后,一步一景,畲乡风情满满。越来越多的游客随之而来,品鲜甜滋味,体验畲族传统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