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向着幸福生活再出发(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贵州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
2021-12-10 12:46:00  来源:人民日报  
1
听新闻

贵州威宁,曾是贵州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深度贫困县。家住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么站镇香厂村的朱习光没想到,脱贫仅一年,家里光景就以看得见的速度在变好。

2020年11月,贵州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脱贫,标志着全省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不是终点,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贵州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动态监测,化解返贫风险

去年,朱习光甩掉戴了多年的“穷帽子”,生活有了起色。紧接着,大女儿考去成都上职校,老二老三到镇上念中学。为了帮助朱习光一家稳定脱贫,村里给他安排了公益岗位,并把全家都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今年7月的一天,老朱收到一条短信,显示银行卡有笔1.68万元的进账,他琢磨了半天,怎么都想不起这笔钱的来历。

原来,为化解返贫风险,贵州各地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威宁为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5500元的家庭购买防返贫险,一旦参保人员家庭收入低于防返贫保障线时,保险公司就会启动核查理赔程序。

“真是雪中送炭呀!”朱习光高兴地说,有了这笔钱作为启动资金,往后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在威宁,有6.51万脱贫户享受到防返贫险的保障,今年以来,全县共完成理赔204户892人。

截至今年10月底,贵州全省共识别监测对象10.69万户42.32万人,已为10.57万户41.89万人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稳岗就业,端牢脱贫饭碗

每天早上,徐明霞先把两个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再去公司上班,前后不过几步路。

徐明霞的老家在惠水县王佑镇伙塘村,全县最偏远落后的村子之一。2017年,因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她和家人搬到惠水县城的移民安置点。

为让脱贫群众持续过上美好生活,惠水县一边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车间进驻安置区,一边抓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一些特殊群体尽快实现就近就业。

经过培训,徐明霞进入社区一家制衣厂上班。“家里加起来月收入过万元,算是在县城端稳了饭碗。”如今,徐明霞已成长为车间班组主管,长年在外打工的丈夫也回家乡找到新工作,最近家里刚添置了小汽车。

“十三五”期间,贵州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为巩固成果,贵州将培训和就业服务作为后续扶持的重要内容,在全省各安置点开发5.36万个公益性岗位,并建有1082个就业帮扶车间,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的目标。

11月28日,榕江县体育馆前举行了一场欢送会。108名老乡拎着政府赠送的爱心包,搭乘免费大巴奔赴广东等地务工。前来送行的县领导叮嘱大家,在外遇到困难要及时向联络站求助。除了在家门口创造就业机会,贵州各地还出台激励措施,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335.6万人,较去年增加5%。

产业发力,带动增收致富

农闲时节,望谟县平洞街道洛郎村村民罗经江顾不上歇息,又忙着张罗一件大事。这些年板栗收成不错,今年,他决心把旧房子改造为二层小楼。

位于贵州西南部石漠化山区的望谟县,长期以来,传统农业面临“小散弱”瓶颈。尽管县里很早就把板栗作为富民产业来抓,但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无法给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望谟县把板栗定位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在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下,洛郎村一举将板栗种植规模扩大到1.8万亩。

“跟以前自己种完全两码事,不光有专家指导种植技术,还把销路也解决了。”借助专家指导对低产老林进行改造,罗经江的30亩板栗渐入丰产期,收回来的果实不过夜,当天就被县里的加工厂兜底收购。每年板栗收入近6万元,20亩油茶也相继挂果。

目前,望谟县板栗种植面积超过27万亩,一条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基本形成,当地板栗制成的休闲零食、饮料等深加工产品畅销全国,带动全县7.56万人实现增收。

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贵州把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着力发展茶叶、蔬菜、精品水果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今年前三季度,贵州新增农业龙头企业916户,农业专业合作社达6.51万户,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2162元,同比增长10.6%。

“坚决做到政策不断档、监测不遗漏、力量不减弱、协作不歇脚、责任不松懈,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表示,贵州将继续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全力以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