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以数字经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2021-12-14 10:43:00  来源:经济日报  
1
听新闻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需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乡村产业振兴也需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在提升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为我们更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推动乡村振兴,以数字经济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通、延长乡村产业链条,指明了方向。

当前,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加速了现代产业要素与乡村传统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有助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与发展,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要看到,推动乡村产业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乡村的5G网络普及率、网络质量、信息服务与终端供给水平等有待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城乡资源要素流动仍然存在障碍,资金稳定投入机制、资本下乡监管机制、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科技下乡长效机制等有待建立与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整体上创新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较低,产业融合发展不足,乡村产业链、价值链延伸不够。因此,乡村产业发展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多措并举,积极应对挑战。

一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是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需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推动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以此全面提升有利于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需要看到,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还不均衡,特别是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流通等领域的问题比较突出,相关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一方面要加快布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推动其应用落地;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动供水供电、农田水利、乡村物流、农产品生产加工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力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水平,为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打下长远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在优化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在这方面,需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作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构建以自动化、数字化、精准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具体来看,要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农业装备、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促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及绿色化转型升级,积极打造科技农业与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要积极发挥数字经济在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应对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的流通环节多、损耗大、成本高等问题,用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慧物流,有效降低产品损耗,保障产品品质,同时,发展好农产品电子商务,有效带动农产品提质以及农民增收。

三是更好发挥金融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乡村产业发展面临融资慢、融资贵、融资难等问题,提升面向乡村的金融服务能力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一环。建议在遵循乡村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综合运用金融杠杆政策工具,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乡村产业链上。需面向乡村小微企业、农户等征信信息不完善的群体,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征信体系;需结合乡村产业特点推出更多金融产品,有效解决乡村产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需不断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在“强产业、补短板、夯基础”上持续发力,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四是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需要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队伍提供支撑。当前,人才缺口较大已经成为制约乡村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需进一步加强乡村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乡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更好建设乡村数字人才队伍,需做好“培养”与“引进”两个方面的文章。一方面,需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平台企业开展数字经济领域人才下乡活动,发挥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等的作用,为当地干部群众普及数字经济相关知识,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提升干部队伍的数字技术应用与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需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乡村人才的服务力度,构建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吸引更多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投身乡村,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燕山大学基地 张春玲 赵 爽 刘遵峰)

标签:
责编:路航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