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章文
12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5名来自载人航天领域的优秀党员代表围绕“飞天逐梦写忠诚”共话初心使命。
甘做航天铺路石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中国航天连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辉煌,离不开每个航天人的拼搏和奉献。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柏林厚将奋战在航天战线上的同志们比作“铺路石”。他表示,在研制队伍中,老同志秉持“严慎细实”的工作精神兢兢业业,年轻同志不怕吃苦,如今已扛起了大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航天员汤洪波说,当了航天员以后才发现,训练科目是如此之多,维度是如此之广,要求是如此之高。神舟十一号任务时,作为备份航天员的他离飞天只有一步之遥,过后又要重新开始,也不知道下次能否入选。“但我有使命在肩上,有梦想在心中,这个梦想就是飞天梦。”汤洪波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集成技术中心主任王珂见证和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空间应用与科学的发展以及建设。他与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2020年9月30日凌晨,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3个实验柜在天津完成整舱测试后,需要运回北京做最后的状态确认和调试,所剩时间只有8天16个小时。团队立即成立了共产党员突击队,不分昼夜连续奋战,共完成了100多台次装配调试和几百台次测试实验,最终按节点、保质量完成任务。
“在任务执行的时候,我们正常飞行控制方案背后,要制定上千份、数十倍应急控制预案,很多同志连续四五十个小时不眠不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工程师孙军说,载人航天精神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殷切重托,也蕴含着航天人强国复兴的初心使命,也是探索浩瀚太空的动力源泉。
自主创新永无止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局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助理董能力,15年来全程参与了我国空间站工程从立项到建造实施的全过程。他说,坚持独立自主、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使中国空间站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从事载人航天工作16年的柏林厚,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感触颇深:“空间站元器件国产化,就是要求空间站的元器件都要自主可控,其中核心元器件要求百分之百国产。我们最终实现了这个目标,还把国家相关领域和产业的国产化进程推进了一步。”
投身航天事业26年的孙军追忆往昔,从白手起家到如今的自主可控,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实现关键技术跨越的每一步走得既艰辛又无比坚定。
期待更多人才加入航天队伍
未来,中国空间站将长期在轨运行10年以上,今后每年都要进行多次天地往返运输任务,任务艰巨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
“我很喜欢做有挑战性的工作,训练项目设置得越难,越贴近将来的飞行实际,航天员执行任务时就会越胸有成竹、越有底气。”汤洪波表示,自己在太空曾给孩子写过信,希望他眼中有阳光,肩上有责任,心中有梦想,“我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为梦想和使命奋斗的过程是很幸福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挑起了航天事业的大梁。孙军表示,以“北京明白”和“曙光明白”为代表的中国航天青年科研同志有爱国情怀,能吃苦敢战斗:“希望他们所受到的关注,能吸引和激励更多青年人加入航天事业中来。”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18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