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在“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活动北京主会场拍摄的绘画作品。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2022年新年第一天,“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活动举行,三地青年学子与正在天宫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三号乘组面对面,向航天员提问。聆听飞天故事、感受时代精神、畅想美好未来,这是神舟十三号乘组送给青年学子们的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
爱国是中国载人航天不变底色
“新年好!”下午3点15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准时出现在镜头前,向大家挥手致意。三人身姿挺拔、神采奕奕,胸前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
爱国,是载人航天精神的灵魂,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变的底色。三十载攻坚克难,一朝圆梦飞天,几代中国航天人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推动着中国一步一步走向航天强国。
“精神所在就是血脉所在,就是力量所在。”翟志刚这样形容载人航天精神的宝贵价值。他分享了一个细节:在航天员大队的门楣上,写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八个大字,字字千钧。面对重重挑战,这八个大字始终给予他力量。“有国才有家,无论我们飞多高、飞多远,强大的祖国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爱国主义将永远是激励我们飞天的动力源泉。我相信,大家只要把国家的利益摆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就一定能一往无前,克服困难。”翟志刚深情地说。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中国载人航天史就是一部科技报国史。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柏林厚向大家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令人自豪的一个侧面:“机械臂对中国载人航天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难度非常大。我们在2006年组建精英团队,日夜攻关,2021年4月,机械臂随核心舱发射入轨。在机械臂技术攻关的过程中,团队发布了多项行业标准,引领了国家空间智能设施的中国建造之路。”
航天梦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中,不乏港澳科学家的身影。嫦娥五号的采样执行装置和“天问一号”的落火状态监视相机由香港理工大学研发制造,澳门科技大学参与了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所有探测任务数据分析。航天梦也激荡着港澳同胞的爱国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澳门籍学生陈希蕴说:“与航天员的对话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载人航天精神的力量。无论飞多高多远,强大的祖国永远是我们的后盾。对于我们港澳学子来说,心怀祖国,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就是爱国主义最真切的表达。”
不懈奋斗换来“感觉良好”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大屏幕上,回放了三位航天员出舱作业的画面,三人不约而同地说出“感觉良好”四个字,地面指挥中心传来一阵阵掌声。
这四个字,航天员说起来很轻松,但实现这四个字的过程,却是航天员与广大科研人员艰难的跋涉和不懈的奋斗。
实现了“比登天还难”的目标是什么感受?如何做到永不放弃?面对提问,叶光富在现场给出了答案。“从学生成为飞行员,到入选航天员,再到执行飞行任务这三级跳中的每一跳都不可能轻松实现,每个人都不可能一步登天。”叶光富说,每一位航天员都经历了严格的选拔和艰苦的训练,很多人一等就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可能是一辈子,大家始终坚持不放弃,守住了初心,耐住了寂寞,也经住了考验。“就像幼苗要破土而出之前,一定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的积蓄和积累。”
航天员在经受磨砺,科研人员同样在经受考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程堂明介绍,搭载天舟二号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曾遭遇严重的泄漏事件导致发射推迟。试验队员不眠不休排查故障、消灭隐患,终于在9天后成功完成火箭发射任务。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可以形容‘感觉良好’背后的心情。这是一种经过重大考验、突破重重困难、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翟志刚用一句毛主席的诗词来形容“感觉良好”。“在后续的任务中我们还可能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坚信,我们一定能在完成任务落地以后,让全国人民看到我们归来之时依旧‘感觉良好’”。翟志刚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一幅幅航天人的签名照片从大屏幕上掠过——30年多年来,几代航天人青春接力,托举起中华民族飞天梦想。唯有奋斗,才能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唯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始终“感觉良好”。作为航空航天专业的学子,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生赵雪轩深受触动:“一朝飞天的背后是航天员和科研人员持之以恒的奋斗和努力,看到这些,更坚定了我投身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决心。我立志成为一名航天人,为中国航天梦飞得更高更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梦想永不失重脚步始终向前
《中国梦》《太空旅行》《太空友谊》《太空救援》《太空动物园》《地球欢迎你》《星际列车》……这些11个中西部地区的孩子们的画作,被带入太空,组成了“天宫”举办的首个“太空画展”。当王亚平将镜头对准一个小朋友的画作时,一个个小小的梦想被一束光点亮。当观众们看到孩子们那些充满想象力的画作时,无不为之感动,也为每个人小小的梦想融入祖国科技发展进步而骄傲。
在与观众互动时,来自澳门的学生提问王亚平,这次太空授课印象最深、感受最大的是什么?王亚平说,太空教室更加宽敞大气,授课内容更加丰富有趣,直播画面也更加清晰流畅,点滴的变化,生动地折射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当年播下科学梦的种子,如今已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王亚平深情地说,希望“天宫课堂”能够引导更多的青少年抬起头仰望星空,种下一颗颗热爱科学、追寻梦想、探索未知的种子。
“航天员分享的青春梦想与奋斗的故事,使我很受感动。他们鼓励年轻人心中要有梦想,并且只要肯努力、肯奋斗,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港籍博士生蓝家达说,中国航天从未忘记港澳青年的航天梦想,祖国对港澳青年航天梦想给予了巨大支持,只要坚定理想信念,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港澳青年的航天梦将在祖国大地上尽情绽放。
(本报记者 安胜蓝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