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摄
数据来源:民政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建立数据平台,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政府购买服务,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强化兜底保障,提高供养和服务质量……各地积极探索务实举措,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编 者
动态监测更灵敏——
数据先行 政策找人
“不是周末,小娃咋还窝在家?”前段时间,贵州省纳雍县先锋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增扬例行走访脱贫户,进入苏学敏家,习惯性地往里屋探了探头。
“最近老说喘不上气,跑了4家医院,查出先天性心脏病,正为这犯愁。”苏学敏很无奈。
“爱人患有肺结核,他要照顾家,不能外出打工。这下可能有返贫风险。”周增扬立即召开群众会,向大伙儿通报情况。经过民主评议、上报乡里、经县乡村振兴局牵头审定等程序,苏学敏一家被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对象,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
“村里帮忙联系医院,一分钱没花,给孩子做了手术,还给我找了份护林员的工作。”苏学敏也铆足了劲头,“只要合作社有活儿,我就抢着干。”
贵州省综合运用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3种方式,健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突发严重困难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防止返贫致贫。
动态监测不仅要“防漏”,还要“防错”。
“陶学光一家,近期就医费用较高,存在因病致贫风险。”贵州省乡村振兴云平台上,一条预警线索由纳雍县卫健部门发出,送达先锋村。周增扬随即召集村干部入户核实。
门口停着轿车,房子宽敞明亮,户主还打理着自己的生意。一番走访,周增扬松了口气,“看病的确花了不少,但有一定比例报销,没有对生活产生明显影响。”
纳雍县依托贵州省乡村振兴云平台,搭建起行业部门防贫预警数据交换机制,行业部门发布预警线索后,基层干部入户核实,确认无误才能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
2021年,平台面向全县发布1.9万余条预警线索,将17户纳入监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1月,贵州省低收入人口“防漏”监测预警系统共监测数据信息24万余条,发出预警信息6万余条,及时将新增符合救助条件的0.16万急难群众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社会救助更高效——
急有所纾 困有所扶
“淤泥冲下来,全涌到窗户上,房子当下就住不成了。”2021年10月,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汉山街道办汉坪村突发泥石流。村民徐红艳借宿在朋友家,一筹莫展。
镇里一通电话,让她安了心,“当时我身无分文,听说可以领救助金,这可是应急钱。”
临时救助与救灾同时启动。“主要难点在于信息收集。村民们慌乱之中出门,身份证、银行卡也没顾得上拿。”汉山街道办副主任惠晓静说。4名基层干部负责临时救助事务,借助村里保留的基础信息和扶贫系统数据,给受灾村民一一打电话核实,街道办逐户确认,完成救助资料梳理。
一周之内,村里131户受灾群众全部落实了临时救助政策,其中33户为脱贫户,5户受灾非常严重,被纳入低保。
救助高效源于机制顺畅。目前,陕西省正构建多层次分类救助体系,根据困难程度和致困原因,将社会救助划分为低保、特困群体和低保边缘户、支出型困难群体以及其他遭遇突发情形的困难群众3个救助圈,细化了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型救助和社会帮扶等一系列措施,并指导各地按程序将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救助效率。
养老服务公司员工杨勇刚走到巷口,李少明就在门口挥手招呼。62岁的李少明家住汉山街道办杨家坝安置点,身患残疾、无儿无女,被纳入特困供养保障范围。每个月,杨勇都会上门服务两三次,量血压、剪头发、擦灶台、修电灯,清扫完卫生间还会擦干湿滑的地面。
2020年11月,南郑区民政局通过购买第三方专业机构服务,试点对6个镇移民安置点的分散特困供养人员提供照护。很多像杨勇一样的护理员走村入户,成了“老李们”的知心人。
“目前全省107个县区,均已开展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涵盖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开展入户调查、个性化服务等工作。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建立起临时救助储备金制度,用于支付小额救助和急难型救助。2021年,全省实施临时救助71.8万人次,支出资金7亿元。”陕西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照护服务更专业——
医护在旁 康养便捷
去年8月,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特困人员养护院医护人员例行查房,年近80岁的任德成老人直呼腹痛,吃了药还不见好。护士长赵纪平立刻通知本部住院处,在线办理住院手续。老人不用跑医院,床位也不用挪,就从养老场景切换到医疗模式,精心治疗几日后,顺利“出院”了。医疗费用经医保报销后,剩余部分由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兜底保障。
“以前老人住在镇敬老院,护理不到位,长期卧病在床,难受;看病治疗来县里,折腾。”赵纪平说。
为对特困失能、半失能人员进行集中养护,2018年五河县建立了特困人员养护院,由县人民医院运营,根据自理能力和护理级别,对失能人员分类养护。养护院中,食堂、洗浴室一应俱全,床头铃、氧气瓶一一配备。全院137张床位中,30张是医疗床位。“医院将老年病科直接设在养护院,这儿有4名医生、14名护士和10名护工,一旦需要,能够立即进入医疗救助状态。”赵纪平介绍。
2020年,任德成搬进养护院。一日三餐有人照顾,冬日晴天可以晒晒太阳。“这样的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心情好,生病都少了。”任德成说。
像任德成这样的特困人员,五河县养护院里有80人。近年来,蚌埠市通过公建民营、委托管理等方式,建成五河县特困人员养护院等12所县区级特困供养机构,对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跨乡镇集中供养,以精细化服务、专业化护理,推进医养结合。县区级特困供养服务设施总床位2536张,其中护理型床位1554张。
安徽省各地市不断强化县乡两级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盘活利用敬老院、闲置校舍、老年公寓等,统筹规划改造,推动医护康养有机融合。截至2021年12月,全省农村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约4.07万人,其中集中供养2.44万人,占比近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