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上,重庆是深受网友喜欢的城市。雾都、火锅之都,轨道交通飞檐走壁,“赛博朋克”夜景等标签,都在折射它近悦远来的魅力。
但这座地处中国西南的直辖市并不只是外在形象的“网红”。它以开放的姿态,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高地,凭借连接世界的水陆空通道,不断集聚的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产业,加速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才、资本和企业。
2022年伊始,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的背景下,记者走进这座城,感知它的吸引力。
“双城”魅力: 生活更便利,产业链条更齐全
华蓥山脚下,川渝交界处,川渝高竹新区。
区内的四川力登维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机器轰鸣,工人交接班一路小跑,订单工期已排到除夕。
“没想到,真是没想到。”技术总监邓勇说,2021年公司盈利近5000万元,一举扭转连续6年亏损的尴尬局面。
7年前,力登维公司从重庆搬到四川邻水县高滩园区,陷入尴尬:园区到重庆主城仅30多公里,却要在山路颠簸两个多小时;园区缺水,公司生产受影响,不少客户来考察后直摇头。
重庆主城到园区原本规划了快速通道,但因行政区划阻隔,修到川渝交界处就“断头”。
2020年底,四川广安邻水县高滩镇与重庆渝北区茨竹镇交界地带,被批准启动建设川渝高竹新区,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加快规划编制、基础配套、交通建设等一体化。
去年6月,断头多年的“南北大道”通车,新区到重庆主城车程缩短至1小时以内,周边水库的水源引到新区;区内企业能获得广安较低的要素成本,也能享受两地优惠政策。截至目前,高竹新区已入驻企业167户。
重庆的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做大,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供应链不强等短板存在。怎么办?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川渝携手建设西部科学城,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西部(重庆)科学城启动建设一年多以来,集聚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近140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近540个。
川渝协同强化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联合成立汽车、电子产业工作专班,共建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共建产业合作园区,两大产业全域配套率达80%以上……
联合制定新兴发展方案,计划到2025年,川渝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双城”到底方不方便?老百姓感受最真切。
在成都工作的重庆人曾庆堂,最近回重庆买房,让他惊喜的是,仅十几分钟就办好异地住房公积金贷款手续。
“原以为异地办理公积金贷款很麻烦,没想到两地实现公积金信息共享互认,手续很便捷。”曾庆堂说。
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无缝衔接”,异地就医实现“即时办”……两地推出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办件近600万件。
“唱好成渝‘双城记’,将促进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和高效聚集,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激发西部地区内需潜力。”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说。
开放魅力:内陆开放高地更具“国际范儿”
1月4日,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11个重点项目集中竣工。这座长江上游第一大港口,连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是西部地区联通全球的“中转站”,现在如虎添翼。
“重点项目的竣工,将为西部地区货物出入境提供高效的口岸服务。”重庆两江新区现代服务业局局长郑航说。
十多年前,深处内陆的重庆要“绕一大圈”才能联通世界。重庆产品出口要么向东经沿海地区“漂洋过海”,“豆腐等成了豆腐乳”,要么通过空运,“豆腐运出了肉价钱”,投资者望而却步。
突破从交通开始。中国首条中欧班列线路 “渝新欧”和首条西部陆海新通道线路2011年、2017年先后在重庆诞生,缩短西部与欧洲、东南亚的时空距离,通过果园港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衔接。
1月17日,西部陆海新通道首列中国摩托车出口老挝专列从重庆团结村站发车,经中老铁路前往老挝。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后,已成为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新线路。
今天,在世界版图上,重庆是优势独特的交通枢纽——
向东,长江黄金水道优化,重庆开通渝甬班列,货物直抵宁波舟山港,通往世界;
向西,中欧班列(成渝)2021年开行超过4800班,约占中欧班列总量三成,开行量和货值货量均居全国首位,通达欧洲100多个城市;
向南,西部陆海新通道2021年目的地拓展至107个国家和地区的315个港口,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开行量增长;
向北,“渝满俄”班列北上穿越西伯利亚,直达莫斯科,实现常态化运营,开行频次增加……
开放的重庆,吸引诸多全球资本、跨国企业纷至沓来,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加快补链成群。
新年伊始,两江新区的三一集团西南首个智能化“灯塔工厂”,机械臂舞动、大型自动化物料运输小车穿梭,这里约17分钟就能下线一台大型挖掘机。“项目落户重庆,除辐射西南市场,还能开拓欧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工厂负责人说。
1月6日,中国、老挝、新加坡三方企业,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框架下,通过线上形式,在金融服务、物流与供应链、园区开发、国际贸易等方面对接。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是中国和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2015年启动。截至2021年底,项目签署商业合作项目162个、金额250亿美元。
“项目不设地理边界,没有领域限制,以重庆和新加坡为‘双枢纽’,致力于促进区域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联通。”重庆市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局长曾菁华说,未来5年,将重点加强开放通道建设、加强重点示范项目建设、提高制度型开放水平、积极扩展合作领域。
这座千年来依丘陵而建的山城,今天正以四通八达、不断延伸的筋骨,加快拥抱世界。
烟火魅力:“城市更新”更宜居
大寒时节,重庆山城巷。这个依山而建的老街巷,被誉为重庆“建筑博物馆”,一些游客沿石阶而上,看吊脚楼,到网红店打卡。
“以前步道又窄又挤,只能摆下两三张桌子,下水道等设施也不行,现在这里改造了,环境好了,我的店也扩大了规模。”在山城巷开火锅店的老印说。
不同于推倒重建,山城巷的“微更新”改造,既原汁原味展现重庆山地街区的风貌,又在公共设施上进行升级。
这是一座人口3000多万的超大城市。漫步主城区大街小巷,不少曾经杂草丛生的坡地、堡坎、崖壁,已变身社区公园和绿地。以绣花功夫实施城市更新,2021年重庆治理提升300多个坡坎崖滩项目,建成投用2000多公里山城步道,长江、嘉陵江两岸徐徐展开山水之城美丽画卷。
山城重庆的特殊地理环境,孕育出一种独特的职业,人称“棒棒军”。他们曾活跃在车站码头、大街小巷,手拿一根粗壮的竹棒,无所不搬。
十多年前,“山城棒棒”冉光辉肩扛重物、手牵孩子的照片感动网友。今天的冉光辉还在当“棒棒”。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也送外卖,月收入三四千元。
交通越来越方便,曾经浩浩荡荡的“棒棒军”,人数在减少,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网红之城”还有新名片。长嘉汇、艺术湾等新的打卡地不断涌现,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近水亲山、文脉传承的公共空间。
城市之美,美在幸福感。
走进渝北区一点五支路片区,一座有19栋单体楼、1166户居民的老旧小区,停车场、休闲广场铺设一新,工人们正安装电梯……
“楼上是住户、楼下是商户,以前管网堵塞、停车难、油烟扰民等矛盾纠纷多。现在小区经过改造,活动空间有了、矛盾少了,住着舒心多了。” 居民龚安敏说。
重庆3年多已改造2600多个老旧小区项目,惠及居民68万户。
未来五年,重庆将实施约1亿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塑造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
总策划:傅华
策划:赵承、李勇
监制:张旭东、王金涛
统筹:赵超、张桂林
文字:李勇、周凯、赵宇飞
编辑:熊争艳、屈婷
视频:张海舟、赵小帅、章林
视觉/海报:新华网重庆频道徐修安、陶玉莲
新华社国内部
新华社重庆分社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