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今年寒假孩子们这样过13】
光明日报记者 孟歆迪
这个寒假,小朋友的书包里装了啥?不是教科书,也不是习题册,而是多彩的画笔和等着被填满的“探险笔记”。
上海自然博物馆官方微信号是坐拥百万粉丝的“大网红”,专为小朋友开设的科普预约课节节都被“秒杀”,成了孩子们寒假的最爱。近日,记者跟着兴奋不已的小朋友和家长们,走进巨大的“鹦鹉螺”——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看,动植物“明星”们正在举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聚会”!它们来自古今中外,数一数,足有200多个。上海市杨浦区回民小学二年级学生唐梓涵在这个大型标本阵列中穿梭着、观察着,思考片刻后,蹲在或站或卧的鹿群前,认真地写写画画。
这个背着黄色小狗书包、扎着双股小辫的小女孩兴冲冲地对记者说:“我和妈妈在探案!手机里有线索,结合探案笔记会找到新提示!”梓涵妈妈将孩子的涂鸦展示给记者看,做工精致的小画册里,驯鹿、巨蜥、黑猩猩……按照观览顺序连成了一条探秘路径。
“以前带她去过上海科技馆,她特别喜欢。这个假期,除了带她逛逛博物馆,看看家附近的江湾体育馆、杨浦图书馆,还准备让她通过线上了解一些红色建筑。”梓涵妈妈说。小梓涵在旁边听,小脑袋不住地点着,一脸期待。
“大恐龙的骨架真雄伟,我回去要写一篇作文!”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新世界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王韵凯激动地说。他的妈妈告诉记者,这个寒假,孩子轻松了很多,“以前补习课程都排满了,几乎没时间安排其他活动。现在,乒乓球、搏击、编程……样样都行,按他喜欢的来”。
在“记录上海”展柜里,展示着上海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的生物。中学二年级的杨文涛正和小学五年级的弟弟慨叹着白鳍豚灭绝的悲伤故事;说起假期,兄弟俩又高兴起来:“作业少多了。寒假时间充裕,可以劳逸结合。”
既能看展,又能听讲座、讨论对话、观察记录、动手实验……对孩子们而言,上海自然博物馆不只是科普场所,更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意趣。看展过程中,他们的身与心不知不觉地成长着。
“双减”政策实施后的首个假期,孩子们应该可以记住很多故事。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6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