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易地搬迁后,县里工作人员到村里对村民进行厨师技能培训。 王云摄/光明图片
四川凉山美姑县“一村一幼”幼教点的孩子们。 雷建摄/光明图片
四川凉山美姑县牛牛坝鞋业公司生产线上的彝族妇女。雷建摄/光明图片
四川凉山昭觉县“悬崖村”整村易地搬迁安置点。雷建摄/光明图片
山高气寒,是为凉山。
地处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山高谷深,自然条件较差,发展相对不足,曾经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三区三州”之一。
2018年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在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凉山与全国其他地区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后,继续保持昂扬斗志,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日前,本报记者与高校专家学者组成调研组,深入凉山腹地的产业园区、帮扶车间、城乡社区等基层一线开展调研。调研组感受到,凉山积极适应工作重心转移的新形势,一手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手推动乡村振兴平稳起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1.群众生活好得很,乡村振兴起步稳
从凉山州首府西昌东行,绕过邛海后,海拔迅速攀升,山也越来越陡峭。公路随着山势蜿蜒起伏,伸向大山深处。源源不断的车流,将一个个原本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
2020年年末,凉山攻克深度贫困的最后堡垒时,已新改扩建国省干线、农村公路1.7万公里,实现州府到所有县通三级以上干线公路,所有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完成35万余人易地扶贫搬迁,100万余人住进安全新居;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减贫105.2万人。
而今,调研组行走在已脱贫一年有余的凉山深处,目之所及皆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村口立着一块“凉山州脱贫攻坚全域实景展示”牌子,上面写着“文化纪念旧址No.001”。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火普村考察调研时指出,这里的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
跟随村民吉地尔子的脚步,调研组走进他家。这里可以俯瞰全村——连片的大棚铺满山坡,棚里种植的是香菇、灵芝和芹菜,四川省农科院在这里开展的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效果凸显。远处,工人们正抓紧建设步行栈道,串起山坡牛场、蓝莓观景处、老屋记忆、田园溪谷、村史馆等景点,把游客的脚步引向大棚深处。
这几年,来火普村参观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2021年四季度,成都一个旅行社陆续带来50车次游客。许多群众就把自家产的香菇、灵芝、土豆等拿出来卖,土特产品摇身成为广受青睐的旅游产品,村民一举增收3万多元。
“村里红枫树已达10000棵,形成红枫景观。村‘两委’还计划种植蓝莓供游客采摘,总体规模将达3000亩。”火普村第一书记艾兴明的话里难掩兴奋,“蓝莓采摘项目游客参与度高,附加值高,在栈道建成后,火普村的游、赏、乐就丰富起来了。”
吉地尔子告诉调研组,他家养着西门塔尔牛,平时也到大棚务工,收入噌噌地往上涨,日子越过越红火。宽敞整洁的厨房里,吉地尔子指着挂满大半个房间的香肠腊肉说:“党的政策瓦吉瓦(好得很),我们生活瓦吉瓦。”
脱贫以来,凉山州创新推行“345+N”监测模式,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3类人群”,建立州级管理员、县级审核员、乡级初审员、村级监测员“4支队伍”,畅通集中排查、农户线上线下申报、基层干部日常摸排、部门预警、关联监测“5个渠道”,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一旦发现风险,立即针对性地落实综合保障、产业就业帮扶、防返贫保障基金等“N种措施”,坚决防止返贫。
“我们的‘三农’大数据平台整合多部门数据资源,可实现更加快速有效的预警。”凉山州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举例说,交警数据显示有人在车祸中受伤,大数据平台可立刻分析他所在家庭是否有因此返贫的风险,及时作出预警、采取措施。
2021年,凉山州脱贫家庭“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持续巩固,4237户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问题全部动态帮扶清零,无规模性返贫现象发生。
2.城乡有效对接,产业发展劲头足
在雷波县的本道农业公司,刚刚采收的乌天麻堆满仓库,工人们正抓紧洗选、分类、蒸煮、切片、烘干……现场忙碌而有序,人们的脸上挂着笑容。
乌天麻无根、无绿色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与蜜环菌共生,依靠青杠柴、蜜环菌为其生长提供营养。雷波县荒芜长草的高山坡地有机质丰富,随着水、电、路“三通”的实现,这些荒坡正好成为培育天麻的良田沃土。
“基地产出的乌天麻,品相好,有益成分高,顾客评价也好。但雷波县地理位置偏远,着眼长远考虑,还需进一步打开销路。”四川省教育厅挂职雷波县政府党组成员刘海峰正努力推动乌天麻打响品牌,走向全省、全国。目前,四川省内大中城市的商超、旅游景点、高校食堂等,都有了雷波天麻的展销窗口。
这些年来,凉山坚持点状突破、梯次推进、因地制宜建设粮油园区和现代特色经济作物基地。全州每个县至少建设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若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大园区+小业主+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分红、返租经营等方式增加收入。
在道路交通基本畅通之后,凉山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大大增强了产业发展动力。
昭觉县九如生态草莓种植园正加速建设高标准冷链加工中心,深入挖掘特有的夏季草莓优势,带动上千人通过就业稳定致富;四川乐山市援建美姑县的乐美鞋业,选址在牛牛坝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两公里处,提供2000个就业岗位,让搬迁群众能够安居乐业;雷波县箐口乡完成水、电、路“三通”之后,成功引进沃土农业科技公司,发展起千亩高山芦笋产业园……
目前,凉山已建成省级农业园7个、州级以上园区65个、县级园区53个,带动16.9万人入园务工。
3.学校旧貌换新颜,“读书改变命运”成共识
“2010年左右,雷波中学能考上一本院校的学生,只有个位数,考上本科的也只有几十人。”雷波中学校长徐华对雷波教育发展的感触很深,一见到调研组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雷波长期以来受发展条件限制,教育水平离群众期待有很大差距。
这些年来,四川省教育厅对口帮扶雷波县,促进雷波教育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原来的老建筑只留下两栋,其余都换了个遍,新校园又大又美。”徐华说,学生上学条件好了,教育质量提高了,这几年高考本科率已经达到三四成。
徐华还记得,几年前,雷波县永盛镇一户家庭,有三个孩子年龄差不多,同时考上了雷波中学。家长找到了徐华,说家庭困难,眼看孩子就要失学,心痛啊!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就站在那里哭了。
徐华对他说:“你努力挣钱,保证给每个孩子每月100元,剩下的我们来解决。能办到吗?”
“能!”那位家长擦干眼泪,充满希望地干活挣钱去了。
后来,三个孩子都顺利考上大学,其中一个上了师范学校,立志毕业后回到家乡、回报家乡。
“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最大改变,还是观念的改变。”徐华说,凉山群众越来越重视教育,凉山发展后劲十足,未来可期。
凉山全面脱贫之时,全州中小学(幼儿园)达到1738所,在校生126.2万人,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99.76%、99.09%。“有学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之后,凉山持续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均衡发展,群众观念逐步改观,如今“愿上学”“读书改变命运”正成为最广泛的共识。
凉山州依托覆盖到每一个村落的“一村一幼”幼教点,创新实施“学前学普”行动,让孩子们在学前学会普通话。经测试,幼儿普通话合格率达到99%,语言障碍消除后,因上课听不懂而厌学的情况也逐渐消失了。四川还推动省内14所高校与雷波县中小学结对,实施心理健康护航工程,为孩子们送上贴心的心理健康服务。
从“悬崖村”搬迁到昭觉县沐恩邸小区的八旬老人某色作格告诉调研组,新家水电气齐全,洗澡做饭都方便;学校就在小区旁边,娃娃上学再也不用爬山路了;老人身体不舒服,医生能到家里来看,小病再也不会拖成大病了。社区还把妇女组织起来,建立“妇女微家”,大家互相帮助,逐步融入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正如这个移民小区的名字,凉山群众沐浴在党的恩情之中,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获得感日益增强,强烈的感恩意识正逐步转化为强大的奋进力量。
4.“富脑袋”与“富口袋”并举,文明新风日益浓厚
冬日的三河村,被和煦的暖阳和连绵的青山包围着,祥和而安逸。一排排簇新的彝族特色新房整齐排列,柏油马路翻山越岭伸进村里,通到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口。村史馆热闹非常,来自四川宜宾的中学生正在这里开展研学活动。
村民吉好也求带着调研组参观了他的新家。砖混结构的建筑被漆成统一的土黄色,这是彝族传统建筑的一贯色调。室内配有整齐干净、宽敞明亮的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沙发、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水龙头一开,自来水哗啦啦就流出来了。室外是宽阔院落,墙上挂满金灿灿的玉米。吉好也求还在家开起超市,方便村民购买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大家生活方便了,自家也多了一份收入。
卫生条件具备了,群众逐渐养成了洗脸洗手洗澡的好习惯,健康水平提高了,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吉好也求说:“以前家人生了病,都认为是‘鬼缠身’,在家里请‘苏尼比莫’(巫师)来做法事。现在我们讲卫生,过上好日子,身体瓦吉瓦!”
坚持“富脑袋”与“富口袋”并举,凉山充分发挥农民夜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载体作用,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说,群众都实现签约医生服务,脱贫户100%实现医疗保障。
在美姑县牛牛坝易地搬迁移民社区北辰社区,敲开一户人家的门,主人热情地带领调研组参观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家具摆放有序。餐桌上,“回锅肉”取代“坨坨肉”,节俭生活成为新风尚。
2021年,凉山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设施(站、房、池、库)达到1.27万个;完成53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设任务、405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完成17个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新(改)建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3902户。
经过脱贫攻坚洗礼和这一年多的巩固,凉山的文明新风日益浓厚,群众思想观念、科学认知、生活方式、法治意识都发生明显变化,内生动力越发强烈,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5.抓住关键因素,乡村振兴画卷徐徐铺展
调研组高兴地看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群众在凉山脱贫后并没有骄傲自满、松劲歇脚,而是胜而不休,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力推动乡村振兴,推动凉山发展步入快车道。调研组认为,这份成绩的取得,主要在于凉山抓住了四个关键因素。
关键之一:打好机制创新“组合拳”。
“三河村正按照昭觉县委总体战略,力争实现旅游五环发展。”李凯说,三河村设计了五条旅游环线,通过旅游产业有序发展逐步增加群众收入。
李凯是西南石油大学派驻三河村第一书记。脱贫任务完成后,他继续坚守在村里,为三河村的发展接续努力。
“建立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持续稳定向乡村选派输送驻村帮扶力量,是我们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工作机制。”凉山州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涉及的点多面广,高效的协调机制是把各方力量凝聚成合力的前提。凉山组建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着眼于政策体制有效衔接、项目资金有效衔接、产业就业有效衔接三个角度,分别构建起科学有效的政策机制,从局部到整体,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凉山创新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常态化督导检查,坚持周调度、月通报、季度拉练,推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重点工作落地见效。
关键之二:下好基础设施“先手棋”。
1月10日11时10分,D843次复兴号动车组从西昌西站开出,沿新成昆铁路驶往昆明。这意味着大凉山正式迈入“动车时代”。
“新线通过创新设计的隧道桥梁,将成都至昆明里程缩短236公里;设计时速由80公里提升至160公里;新建双线与老线三线并发,充分释放运能。”设计方中铁二院新成昆铁路项目负责人王维说。
脱贫后,凉山继续发力,系统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升级。当前,宜宾至攀枝花、乐山至西昌、西昌至昭通、德昌至会理、峨眉至汉源高速公路均已开工建设。可以预见,几年后,凉山交通将再次实现新飞跃。
同时,凉山在农田水利、电网、教育、医疗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为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条件。
关键之三:练好产业发展“基本功”。
在雷波县千万贯乡青杠村,金黄的“雷波脐橙”熟了,村民们忙着采摘果实、装箱、发快递。
“这里气候好,家家户户种脐橙,年户均销售收入超50万元,全村年总收入早就过亿元啦!”村支部书记唐朝顺说。
这些年来,凉山着重挖掘独特的地理、气候、文化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文旅、手工等特色产业,打造“大凉山”区域品牌,粮、畜等10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渐成规模,雷波脐橙、盐源苹果等畅销全国。
凉山结合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综合考虑易地搬迁群众分布,推进产业合理布局,“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产业发展,既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解决了群众就业难题,尤其是让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关键之四:用好引才育才“关键招”。
“四川在新一轮的动态调编过程中,给予凉山极大支持,核增了8000余名中小学教师编制,目前已划拨到各县市。”凉山州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说,人才短板逐渐补齐,教育质量也在逐步提高。
面对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凉山充分发挥“农民夜校”等平台作用,大力“育才”,通过田间实训、课堂教学、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构建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柔性引才育才机制,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新机制,大力“引才”,引导教育、卫生、农业、法律、文化等行业科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向基层流动。
当前,“三农”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年轻化、专业化、专家化趋势明显。外出务工优秀人才、大学生逐步回流,农业“创客”开始涌现。凉山近年来跨越式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当地实行更加开放、柔性、有效的人才政策,更让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才留得安心,让返乡下乡创业就业的人才充满信心,有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李晓东、周洪双,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曹正,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