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体育时评:冬残奥会这些精彩,温暖人心
2022-03-13 21:24:00  来源:新华社  
1
听新闻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记者谢彬彬)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当李端把火炬放到“大雪花”中,全场迸发出热烈掌声。在这“最长的一分钟”内,火炬手的数次尝试令人揪心,现场观众的鼓励令人动容,摸索后的成功令人喜悦,让全球观众接受了一场“精神洗礼”。

3月4日晚,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最后一棒火炬手李端将火炬嵌入“大雪花”中央。新华社记者李尕摄

“最长的一分钟”是这场冰雪盛会的一个缩影。13日,北京冬残奥会火炬将熄灭。10天来,这场冰雪盛会所展现出的温度将鼓励更多残疾人一起向阳而生,冬残奥运动员所展现的勇气和决心也必将激励世人“一起向未来”。

这场冬残奥会,关于勇气与毅力的故事诠释着生命的热度。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奥运栏目介绍了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认为“雪容融”象征着残疾人运动员的勇气与毅力。

3月4日,“雪容融”伴随中国代表团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入场。新华社记者邬惠我摄

日本高山滑雪运动员神山则子24岁出现瘫痪症状,42岁经历癌症手术,却在49岁来到中国上演冬残奥会“处子秀”;加拿大越野滑雪运动员布赖恩·麦基弗是冬残奥会“六朝元老”,他在北京追平冬残奥会历史男子第一人、德国高山滑雪选手格尔德·舍恩菲尔德的“16金之最”纪录……残疾人参与竞技体育是他们突破自我、挑战命运的方式。

对于残疾人来说,勇于参与的精神弥足珍贵,站上赛场的意义远胜竞技成败。20世纪50年代,“残奥会之父”古特曼提出了“体育运动作为康复的重要手段”的理念,播下了残奥运动的种子。如今,残疾人通过参与体育运动让生命之花更加绚丽。

这是2月24日在斯托克·曼德维尔医院外拍摄的“残奥会之父”——医生古特曼的雕像。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这场冬残奥会,关于融入和蜕变的故事彰显关爱的温度。守望相助、弱有所扶根植于中华文化,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折射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温度,凸显了中国人权保障的进步。冬残奥会开幕前发布的《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和权利保障》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残疾人健身示范点累计建设10675个,共培养、发展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12.5万名,为43.4万户重度残疾人提供了康复体育进家庭等服务。

爱,是双向奔赴。社会的发展让残疾人受到更多关注关爱,打造了更好的无障碍环境,鼓励他们积极主动融入社会,回馈社会。命运的多重打击曾让云南佤族小伙岩巩的人生陷入谷底,如今站上北京冬残奥会赛场的他说,滑雪让他更自信,更勇敢,“是你们让我重拾生活的希望,做最好的自己”。

2015年至2021年,中国残疾人社区文体活动参与率由6.8%提升至23.9%;冬残奥会项目运动员由不足50人发展至近千人。德新社说,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冬残奥会上所取得的进步令人震惊。国际残奥委会无障碍专家伊莱亚娜·罗德里格斯称赞说:“让残疾人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在这方面北京无疑给下一届冬残奥会的东道主设立了标杆。”

这场冬残奥会,关于相扶相助的故事传递亲情、友情、爱情的魅力。冬残奥运动员何以感动世界、激励世人?法新社报道了为英国夺得首金的辛普森兄弟,虽然是弟弟夺冠,但哥哥作为领滑员“居功至伟”,这份朴实珍贵的亲情打动世界;开幕式上荷兰代表团的“情侣旗手”,他们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的爱情让世人羡慕;路透社报道了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迈克·舒尔茨因其研发的运动假肢设备而广受其他选手欢迎,彰显残疾人团结互助的友情。从残奥运动发源地英国曼德维尔到中国北京,残疾人的运动会已不只是残疾人运动员的舞台,他们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不仅鼓励更多残疾人重拾对生活的热爱,也激励健全人勇于拼搏、永不言弃。

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张明亮、闫卓、陈建新和王海涛(从左至右)在赢得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比赛冠军后庆祝胜利。新华社发(胡星宇摄)

在北京冬残奥会的赛场上,一定有一些瞬间,会触及世人心灵。中国轮椅冰壶运动员闫卓说:“我想告诉其他人,如果我可以,你们也可以。”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全人,对更美好的生活和更包容的世界都有着不懈的追求和向往。在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依然严峻、经济复苏充满挑战、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时刻,北京冬残奥会的举办为人类在艰难时刻守望相助,携手同行奔赴美好未来注入信心和力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动注脚。

编辑:张悦姗、郁思辉、郑道锦、段雨彤(实习)

标签:
责编:戴雨扬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