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2022-04-20 15:40:00  来源:光明网  
1
听新闻

【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陈 朋(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自古以来就被看作关系囯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引用古语“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旨在告诫广大干部群众,“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语出《史记·孝文本纪第十》,其大意是,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什么比它更重要的事情。“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语出《晋书·齐王攸载记》,其大意是,农业不仅是根本,而且担纲着国家的命脉。这两句古语虽然出处各不相同,但本质上都是强调农业所处的根本性地位。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承平盛世,大多农业兴旺、农村安定、农民乐业。反之,则大多农业凋敝、农村动荡、农民不稳。正是基于这一深刻认识,我们党自革命战争年代伊始就认真对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意识到“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农民被广泛发动起来并投身革命,农村燃起了星星之火,成为中国革命的根据地。可以说,立足农村、依靠农民,蕴藏着中国革命的不竭动力和我们党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奥秘。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我们党带领广大农民重整山河,开辟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农村成为改革的肇始地,并由此拉开了全国改革的序幕,形成了全面改革的大潮。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

当前,时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数字经济等多种经济业态逐渐显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三农”问题。其一,“三农”问题仍然具有基础性。在中国,农业是关系14亿多中国人饭碗的基础产业,农村是关系社会稳定的“战略后院”,农民是关系政权巩固的重要群体。历史经验一再警示我们,如果农业农村农民这块“压舱石”稍有动摇,就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其二,“三农”问题仍然具有艰巨性。尽管当前“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矛盾依然存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其三,“三农”问题具有战略性。“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而且关涉战略发展全局。当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特别是受疫情影响,一些农民工选择留乡返乡。“三农”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农民的安全感和获得感,继而关涉社会的安全稳定大局。作为新阶段战胜风险挑战的“大后方”和“根据地”,农村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由此可见,无论时空环境如何变化,“三农”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面对兼具基础性、艰巨性和战略性的“三农”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理清思路,抓住关键。当前,首要的关键就是着力促进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衔接。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们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向全世界展现了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所创造的人间奇迹。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解决,我们的使命也随之“切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返贫风险的彻底消失。实际上,有些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产业特色和竞争力等亟须进一步强化。有必要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帮扶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完善资源下沉机制等方式,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国是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一如既往地重视“三农”问题,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如此方能把握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基本盘”。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0日02版)

标签:
责编:龚淑贤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