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访谈|“动态清零”是一种韧性防疫政策
2022-04-26 10:38:00  来源:上观新闻  
1
听新闻

访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

城市韧性发展要看两条线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疫情防控,我国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的角度,您如何看待这一政策?

诸大建: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应对重大风险有一个“韧性“概念,其内涵延展有二。一是城市的“易感性”或免疫力如何。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中心的复杂系统,在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面前,城市是否具有免疫力和抵抗力。这里的重大风险包括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风险。二是城市的适应性或恢复力如何。重大事件或风险发生后,是否有应急机制帮助城市降低损失尽快恢复正常。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城市韧性发展,要看两条线。一条线是作为阈值和底线的承载能力曲线,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态、经济、社会等承载能力等。另一条线是风险如何发生发展的影响曲线,看它的峰值是否在承载能力之内。如果风险控制在承载能力之内,或者超过后可以马上修复,这样的发展就是韧性的、可持续的。

我理解,“动态清零”是一种基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韧性防疫政策。动态清零做得好不好,要用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进行判断。其中,如何平衡安全与发展,如何兼顾多方、多重利益,如何处理封控与放开的关系,是这条中国特色抗疫路线有没有韧性的关键所在。在此前两年间的抗疫过程中,这一方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面对变种毒株奥秘克戎带来的新的挑战,以及今后可能需要面对的长期作战,怎样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动态清零”总方针,十分关键。

用更小成本在更短时间控制住疫情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如何理解“动态清零”的“平衡”和“兼顾”?

诸大建:对凶猛疫情采取严格防控措施,关键在于如何用更小成本在更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减少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这里的成本包括突发事件带来的原生灾害影响和次生灾害影响。

对于“动态清零”,不能简单理解为“清零”,“动态”是非常重要的表述和界定。首先,动态清零是要用快速、科学、精准的防控举措,“发现一起、消灭一起”。其次,是把握平衡点,不走极端。“动态清零”不是绝对清零,也不是绝对放开。当下有些观点将封控与放开、抗疫与民生、抗疫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非此即彼,就是一种极端。

另一方面,从纵向时间轴来说,它也意味着与时俱进的判断与执行。如果说抗疫是一场面对病毒的“战争”,那么根据敌情,实事求是,在“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根本目标下进行调整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人类社会应对新冠病毒,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当长期的斗争阶段。在未来,病毒变异等新情况发生,如何在“动态清零”的安全底线思维下,备有多方案对策,并及时调整,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完善的。

对15分钟生活圈建设提出新要求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作为抗疫、防疫进程中上海市民的一员,从你的生活出发,有何思考和感悟?

诸大建:从4月1日足不出户开始,我把上海3月1日以来的感染者数字做成曲线,一直在观察研究指数增长如何走出倒U形。这次新冠疫情是对上海城市发展与治理能力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我理解一线工作者的压力和付出的艰辛,我自己也曾经有过日常食品、配药保障等方面的焦虑。

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照当下疫情,我觉得上海城市发展在强化治理能力和市场化社会化方面要打补丁的事情有不少。例如对于上海规划建设的15分钟生活圈而言:第一,一定要有社区15分钟核酸检测点,这可以尽可能减少因集聚导致的感染;第二,要建设带卖蔬菜和日常食品的15分钟社区超市,在保障小区供给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第三,平时建立的社区医生签约制度,关键时刻要能够启动起来解决社区范围内的配药就医等问题。

应对危机考验治理能力。实施“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应该把应对疫情看作是单纯的公共卫生和医疗部门的事情,而要看作是城市关键部门关键环节协同作战的事情,要有专门的综合性部门进行跨部门的统筹和协调,从源头上化解可能发生的次生问题,进一步提升城市应对突发性公共灾害的免疫力和恢复力。

标签:
责编:龚淑贤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