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光明日报记者 韩寒
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末,我国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藏书总量11.79亿余册,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1785.77万平方米,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26.49平方米。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一直将‘为人找书、为书找人’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社会知识中介的职能,在服务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向记者介绍道。
1.服务阅读,打通“最后一公里”
入夜,位于北京中关村南大街的国家图书馆,安静了下来。
这个国内最为繁忙的公共文化机构之一,拥有阅览座席5427个,“十三五”前4年年均接待到馆读者近568万人次,文献借阅超过2511万册次。“我已经在这里看了很多年的书了,想找的图书应有尽有。”国家图书馆一名老读者反馈。
距离首都不远的城市天津,图书馆建设与维护工作也颇为有力。新建的滨海新区图书馆,建筑面积约3.37万平方米,有阅览座席2000余个。馆内一个层高达29.6米、由34级白色阶梯环绕而成的巨型阅读中厅,科技感和美感十足,年年都吸引当地数百万市民“打卡”。
为了让阅读服务不仅覆盖到城市,还延伸到区、县、街道甚至乡村,近年来,我国努力推行“图书馆总分馆制”——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乡村为重点,探索县级图书馆对县域内文献资源的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通借通还。与此同时,推出“城市书房”等方便读者借阅的新型阅读空间,扩大图书馆资源的覆盖面和有效性。
“我们温州,拥有13家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12家城市书房,80家百姓书屋。自从实行总分馆制以来,图书借阅量几乎翻了一倍。2021年,公共图书馆服务人次为1663.52万,文献外借量1180.1万册次,人均文献外借量达到了1.22册。”浙江省温州市图书馆馆长张启林告诉记者。
在当地读者心目中,还有8辆巴士颇为有名——它们是温州市图书馆的“流动书巴”,蓝色的车厢外面写着“汽车图书馆”5个大字,载着约1.6万余册书籍,把借阅服务送到社区、乡村、学校甚至大山里。
“它们已经跑了80万公里,服务读者20万人次,外借文献35.4万册。每次看见偏远地区的孩子拿着从巴士上借的书,笑得特别开心的时候,我就打心里感到高兴,觉得读书的种子撒在了他们心里。”张启林说。
温州只是实行总分馆制的城市之一。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共有2636个县建立了图书馆总分馆制。亿万册书籍通过大大小小的各级图书馆、“城市书房”“百姓书屋”等借阅网点流通。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图书借阅服务走进千家万户。在部分城市,只要关注当地公共图书馆公众号,或者扫描相关二维码,就能在手机上成功“下单”,像“点外卖”一样方便地借阅当地图书馆的书籍。
2.传承典籍,增强文化底气
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图书资源建设是立身之本。除广泛搜集当代图书资源外,保护、传承与活化古籍,也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责。
位于浙江温州市府路的城市书房。温州图书馆供图
“国图有古籍特藏297.22万册件,其中甲骨35651件、敦煌遗书16579号、赵城金藏4813件、《永乐大典》224册、文津阁《四库全书》36304册、西域文书819号、样式雷图档10505种15339册。近年形成的专藏还有金石拓片、舆图文献、老照片、手稿书札、契约文书、旧方志、线装家谱等。”熊远明细数国家图书馆的家底。
作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还带动全国100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按照《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等国家标准要求,不断改善库房条件,配备古籍保护专门设施设备,使超过2000万册件古籍得到妥善保护。
与国家图书馆典籍保护与传承相映生辉的,是各地图书馆对富有特色的地域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传播利用。
如果从1913年鲁迅倡导建立京师图书分馆、京师通俗图书馆等场馆算起,首都图书馆已有109年历史。在长逾百年的办馆历程中,首都图书馆积累了大量北京地方文献图书、金石舆图、民国老报纸、历史照片等资源。
“为了让读者亲近传统典籍、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在馆藏纸质资源基础上,建成了‘北京记忆’公共文化服务性网站和‘首都图书馆馆藏古籍珍善本图像数据库’。”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丁小蕾告诉记者。
让丁小蕾印象深刻的是,对传统典籍的数字化展示,打破了纸质资源借阅受时空限制的壁垒,将老北京文化传播到了海外。一位旅居美国的读者,回国时专门给首都图书馆打来电话,说在浏览“北京记忆”的网站时,发现了一批来自《京师环城铁路工程摄影》图集的珍贵老照片——那本1917年出版的图册当年只印了8套,“太稀有了,没想到能在大洋彼岸看到这么稀有的文献”。
历史悠久的南京图书馆,也极为重视典籍资源的数字化。“南京图书馆藏清人文集全文影像数据库”“南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全文影像数据库”,都是该馆近年来盘活自身资源,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的有益尝试。
3.营造氛围,润泽万千家庭
“读书最好——王蒙”“藏书为读——莫言”“多思,多读,多写——舒乙”在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藏有多副文化名家为该馆题写的留言。这是东城区图书馆“书海听涛”系列阅读推广活动举办10多年来,日积月累的结果。
“我们举办了各类大小活动5000余场次,邀请了900余位作家、学者走进图书馆,分享他们的最新思想和见解。目前讲座已形成文学、艺术、语言、史地、民俗、科普、外交、少儿等20余个系列专题,共60余万名读者受益。”东城区图书馆馆长肖佐刚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普遍开展讲座、展览、阅读指导、读书交流、演讲诵读等活动。仅2020年,各地公共图书馆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150713次,有9279.33万人次参加。
陈晓怡是广东东莞万江绘本馆的长期读者,从女儿3岁起就带她去图书馆读绘本,“如今女儿已经8岁了,绘本馆也新迁了地址,但是一周带她去一次绘本馆的习惯没有改变,她也因此很喜欢读书”。
叶暖强是东莞松山湖绘本馆的长期读者,同样也是从儿子3岁起带他去图书馆读绘本,“中英文绘本都读,现在他7岁,已经初步掌握了300多首唐诗宋词和英文单词的自然拼读”。
东莞当地拥有如此多的绘本读者,有赖于东莞图书馆与社会各方力量合作,共建了一个“绘本馆阅读服务体系”——28家绘本馆、44个绘本阅读服务点,遍布全市街道、社区、儿童医院、幼儿园、小学、乡村,真正融入百姓生活圈,为读者提供“家门口的服务”。
“从2018年到现在,我们的绘本馆已经服务了118.6万人次,外借图书102万册次,开展活动3500余场,25万余人次参加。从绘本着手,是因为绘本被世界公认为最适合儿童阅读的‘第一本书’,对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建设书香社会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对记者说。
为了让书香更广泛地浸润家庭,东莞图书馆从2021年4月起开始推行“我+书房”计划,在东莞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毛细血管”基础上,进一步把成员馆设在更广泛的乡村和社区,让读者带动读者甚至读者服务读者,进一步提升阅读推广的效果。
“读书这件事,是会‘传染’的。我所在的社区,已经加入了‘我+书房’计划,常常有十几位邻居带着十几组孩子一起读书。”叶暖强说。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1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