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中国粮,稳产保供看开局】“北大仓”稳粮扩豆 稳住大国粮仓
2022-05-16 19:42:00  来源:央广网  
1
听新闻

央广网北京5月16日消息(总台记者韩雪莹 冯志远 王海樵 于文波)“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端稳端牢了“中国饭碗”。

2021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涝自然灾害等困难,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比上年增长267亿斤,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作出全面部署;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已春播粮食7亿多亩,占意向面积七成多,进度快于去年同期。

从长远看,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增强,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中国之声16日起推出一线调研《中国粮,稳产保供看开局》,以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排名前十的农业大省为样本,剖析当前形势下,如何继续发挥政策和作物优势,孕育农业新生机。16日推出第一篇:《“北大仓”稳粮扩豆 稳住大国粮仓》。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素有“北大仓”之称。2021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1573.54亿斤,比上年增加65.34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1.5%,连续十一年位居全国第一。今年,黑龙江省全省粮食作物计划播种面积2.185亿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500亿斤以上;增加大豆播种面积、探索智慧农业和黑土地保护新实践……继续做好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黑龙江孙吴县大豆播种现场(孙吴县广播电视台供图)

虽然立夏已过,但在我国“最东北”的黑龙江,春耕正是火热时。

北安市赵光镇赵光村新兴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于丽莉今年做了一个新决定:合作社3000亩地全部由玉米改种成大豆。做决定前,于丽莉也犹豫过——赵光镇有耕地24.36万亩,多年来大豆平均亩产不足300斤,种玉米似乎一直是优选。

于丽莉分析:“如果种大豆,地里的草长起来,就得人工除草,工钱也特别贵,一垧地可能无形当中成本就增加到1000元左右。但玉米就不用,玉米长起来后,把草覆盖住了,草起不来,后期也不影响产量。都是种地,为什么不挑省心的种呢?”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我国粮食总量虽然充裕,但大豆等油料自给率较低,更易遭受今年全球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带来的冲击。为了让“油瓶子”里尽可能多装中国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全国计划扩种大豆2200万亩,其中黑龙江承担1000万亩,接近一半。赵光镇响应号召,计划在原来11万亩大豆种植的基础上,再扩种6万亩。

然而,于丽莉的担忧也是现实,大豆产量偏低而管理成本高,怎样才能既完成大豆扩种任务,又保证农民的种植效益呢?今年1月,《2022年黑龙江省扩种大豆工作方案》发布,要求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挖掘大豆单产潜力、提升大豆品质。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姜庆海概括,省里的政策是“打组合拳”:“省财政统筹10亿元涉农资金,专项用于支持扩种大豆工作;全省继续实施大豆、玉米差异化补贴政策,2021年大豆和玉米的补贴差在180元,今年补贴差要达到200元左右;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面积,开展大豆种植收入保险试点,减少大豆生产风险。”

此外,黑龙江今年还计划推行耕地轮作试点1500万亩,试点区内玉米、小麦、杂粮等与大豆轮作种植,每亩补贴暂定150元。于丽莉粗算后心里有了底:“今年大豆轮作补贴下来,加上综合地力补贴、种植补贴等等,一垧地大约补贴六七千块钱,我们一下子就有保障了。”

加大补贴毕竟只是提供政策保障,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种大豆的效益,还要提高种植技术水平,通过增产实现增收。成立于1947年的北大荒集团赵光农场是我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多年来,大豆一直是农场的主要种植作物之一。赵光村将2.43万亩耕地通过全程托管的方式与赵光农场合作,实现了耕作区的现代化、规模化、精细化管理。

北大荒集团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李海成介绍:“我们提供从农资供应、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到最终收获、销售等环节的全程托管服务。也就是说,地还是他们的,活都是我们干。”

收益驱动,一些种水稻的“老把式”也盯上了大豆种植,正经历着由水田改种旱田的第一年。在“扩豆”的契机下,除了以减玉米来增大豆,黑龙江还在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探索试点25万亩,重点选择水田产量较低、可操作性强的地方进行改造,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区域,既保证水稻产量稳定,又可助力大豆扩种。

△即将播种在肥沃黑土中的种子(孙吴县广播电视台供图)

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意味着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的调整;然而这三大粮食作物中,大豆的单产远低于玉米和水稻。稳粮扩豆,“稳”字先行,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后,黑龙江全省粮食总产量怎么稳?科技赋能、利用和保护好良田是关键。

今年,黑龙江省北部地区采用了大垄密植技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植株的密度来增加亩产。黑河市爱辉区,当地36万亩玉米地已经开始播种。黑河市爱辉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盖永峰表示,通过耕作技术更新,预计今年当地的玉米亩产能在去年历史新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我们完全按照农垦的作业耕种模式进行耕种,特别在农机装备水平上进行了提升。从深松整地,秸秆翻埋、碎混,再到秋整地,特别在今年春耕的时候,又继续加大了春天加肥、起垄震压。”

△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分院进行大豆育种工作(黑河市广播电视台供图)

“削整扩平”标准化格田改造正在这片黑土地上上演,激发着高标准农田的新潜力。先前密密麻麻的水稻小格田经过扩大和土地平整后,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机械作业效率,还能提供田间管理标准和作业条件、提高粮食产量、降低人工投入成本。北大荒集团黑龙江闫家岗农场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春江形象地打比方,这种作业方式为“小格变大格”、“田”字变“口”字,他向记者算了笔账:“经过我们两年的改造,现在全部实现了大格田,原来农场的毛面积是2186亩,改造后实际种植面积增加了106亩。按照平均亩产1000斤水稻计算,我们可以增产10.6万斤。”

△黑龙江垦区水稻种植(黑河市广播电视台供图)

守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让黑土地持续肥沃,也是增加作物产量、提升作物质量的重要抓手。在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整建制推进试点县——海伦市,当地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应用了一系列黑土地保护技术。几年下来,海伦市黑土地保护项目区的玉米每亩平均增产50公斤、大豆增产22.2公斤、水稻增产40公斤。海伦市农业农村局黑土地保护项目办公室主任刘向波介绍:“我们主要采取的技术措施,第一个是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再一个是玉米秸秆碎混还田;第三个是堆沤有机肥,就是用秸秆、土、粪、1%的腐熟剂,沤成有机肥,进行有机肥还田。”

农时到田间,农事催人忙。在黑龙江广袤的黑土地上,农业生产正迎来好时节。

黑龙江佳木斯富锦市上街基镇天安村种植户张元江:现在国家的补贴政策也好,大豆的行情也好,我们种大豆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黑龙江北大荒七星分公司种植户王晓东:现在智能工厂催芽,育出的苗长势均匀、抗逆性强,秧苗素质高,直接把育好的苗装车运进大棚里,特别省工省力。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姜庆海:2022年全省要扩种大豆1000万亩以上,全省大豆总的种植面积要达到6850万亩以上,产量力争达到170亿斤,从我们的调度看,没有问题。

标签:
责编:路航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