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播下希望的种子
2023-01-29 09:56:00  来源:光明日报  
1
听新闻

【新春走基层】

一月的云南西双版纳,如丝如絮的云朵点缀着瓦蓝如洗的天空,高大笔直的棕桐树在微风中扇动着羽毛般的绿叶,路边肆意盛放的野花为这片绿意装扮上缤纷的色彩,满是春的生机。早上8点,在景洪市嘎洒镇曼洪村,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的师生们开始熟练地把种子播撒进备好的土地,忙完一块接着忙另一块,不一会儿试验田里便整整齐齐插满了挂着各色标签的小木棒。

“不同颜色的标签代表不同类别,这样就能一目了然地区分了。”云南大学资源植物研究院(农学院)院长胡凤益对记者说,“景洪属于热带地区,春天来得比较早,其他地方二、三月,甚至五、六月才会播种,我们在一月中旬就提前开始啦。”几天前,团队师生们特意从昆明赶来,与常驻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景洪分院的师生们一同播种。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试验田上,农艺与种业专业研二学生昂磊正一边细心检查,一边在本子上做记录。从去年11月底,昂磊与老师、同学们便开始为播种做前期准备。“这片试验田也有我的实验内容。新年之初亲手种下自己的种子,一切充满希望,但愿在六、七月收种时有个好结果。”

通过提升多年生稻的陆生适应性,让其在旱地也能良好生长,是昂磊的研究课题。与他一样,这片试验田还“藏”着许多科研课题——研究多年生稻的抗性、稳产性、丰产性,长期稻草还田对土壤性质变化的影响,保根促芽肥措施对多年生稻再生特性的影响……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的师生们在田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知识反哺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2009年以来,每年春日伊始,多年生稻团队的师生们便坚守在这片田野上。“每次农忙都刚好与假期撞上。虽然也想家,但在田里一忙起来,就顾不上了。”农艺与种业专业研二学生刘永秀说。

“育种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大约要15~20年才能育出一个好品种。我们年复一年地播种,就是为了培育出性状良好、产量稳定、持续生成的多年生稻品种,这样老百姓用起来更安心实惠。”胡凤益说。

前不久,该团队创制的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选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公布的“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榜单,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科学突破。

(本报记者徐鑫雨本报见习记者阮紫嫣)

标签:
责编:孟涛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