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薪火相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信仰的力量在南京雨花台永续传承
2022-04-27 08:5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孙以智老人在讲述大伯孙津川的故事。

王欣怡在给孩子们讲述雨花英烈的故事。

记者 黄欢 杨玺

当年,中国有这样一群年轻人,选择了革命之路,以青春之躯撑起民族之脊梁。他们在南京雨花台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30岁。

1955年,时任南京市雨花台区中心小学(现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六(1)中队辅导员的丁芝秀,以牺牲在雨花台的烈士卢志英的名字创建全国第一个少先队英雄中队——“卢志英中队”。

雨花为魂,信仰之城永续百年薪火,鲜红的英雄中队旗帜在队员们手中代代相传。

永远定格的青春:

从两颗“五角星”到一棵丁香树

晨光巷小区,距离雨花台烈士陵园北门不足千米,86岁的孙以智老人就住在这里。“1928年3月,我的大伯孙津川被派往南京担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他不顾个人安危,迅速着手整顿党的组织。”孙以智缓缓讲述,那年7月,大伯因为叛徒告密被捕,“行刑前,奶奶带了几个梨子去看大伯,见到大伯遍体鳞伤,她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当时孙津川安慰母亲:“妈,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将手里的梨吃掉一半,另一半还给母亲,上面用指甲刻出一颗五角星。这颗五角星,表明孙津川视死如归的决心。

五角星,也是贺瑞麟烈士生前留下的最后“印记”。1928年3月贺瑞麟任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同年7月被捕,牺牲时年仅19岁。他用“死前日记”诉说心声,并在笔记上画了一颗五角星,写上“雨花台”3个字,表达自己慷慨赴难的决心。

在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西侧,有一条幽静的小路,四月,丁香花安静绽放,烈士丁香的革命事迹以及她和阿乐的爱情故事在这里永恒定格。1925年,丁香在东吴大学读书时遇到了乐于泓(阿乐)。在革命的洪流中,两个年轻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丁香善弹钢琴,乐于泓喜拉胡琴,学习工作之余,他们琴瑟相和。1932年4月,两人在上海结婚。婚后不久,丁香不幸被捕,同年12月牺牲在雨花台,那时她已怀有3个月身孕。

1982年,在丁香牺牲50周年的日子里,乐于泓来到雨花台,在丁香就义的地方亲手种下一棵丁香树。10年后,乐于泓病逝,骨灰也深埋于这棵丁香树下。

如今,树已成林。他们的爱,长生于雨花台。

生生不息的信仰:

从一分钱到一个“红领巾广场”

时序更替,信仰的底色被时光擦亮,熠熠生辉。1980年,孙以智与当时的雨花台小学、工农小学(现雨花台区实验小学)一起,倡议全省700万少年儿童每人捐赠一分钱,在雨花台修建“红领巾广场”。这一倡议得到江苏省少先队员的响应,孩子们通过拾废铁、捡废纸,积攒零钱,共集资7万元,由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设计,于1982年在雨花台主峰西侧的“烈士西殉难处”建成象征英烈精神薪火相传的“红领巾广场”。

孙以智选择成为工农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给孩子们讲述孙津川以及其他雨花英烈的故事。这一讲,就是40多年,孩子们有了成绩和她分享,遇到困惑也会向她诉说。“孙奶奶,无论我们长多大,都不会忘记在实验小学的求学时光,我们走到天涯海角都忘不了雨花台。”摩挲着一封封来自各地的书信,孙以智满是欣慰。

走进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一页泛黄纸张,一处简陋狱室,一件零乱血衣,一块斑驳弹片……它们来自血雨腥风的年代,于静默无声处昭示着初心如磐。据了解,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雨花英烈的事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让自己、让当代年轻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年轻的讲解员王笑在这里已进行了上千场讲解。“雨花英烈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如今身处盛世,我们更应怀着赤子之心,厚植家国情怀。”雨花台烈士纪念馆90后研究员刘志亮在一次次史料整理过程中,与百年前的同龄人进行了一场场触及心灵的精神对话。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从“英雄中队”队员到辅导员

1955年,全国第一个少先队英雄中队——“卢志英中队”创立。“英雄中队”,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使命的传承,如今被写进条例,获得立法保护与鼓励。2022年4月5日施行的《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保护条例》第二十九条写道:“鼓励少先队和共青团的基层组织争创以雨花英烈英名命名的荣誉。”

67年过去了,“邓中夏中队”“恽代英中队”“孙津川中队”等更多以雨花英烈、英雄模范人物命名的中队相继成立。一批批孩子从这里走出,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一群群孩子又不断加入,在这里,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仰。

28岁的王欣怡,是雨花实小“孙津川中队”的辅导员。时间拨回到20年前,她曾就读于雨花实小,是英雄中队的队员,也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小小讲解员。这段经历也让原本羞涩的她变得自信大方,“从那时候起我就萌生了当老师的念头。”

当年听着英烈故事、讲着英烈事迹长大的王欣怡,如今又回到了当初成长的地方,给孩子们继续讲述雨花英烈的故事。从“受益者”到“传承者”,王欣怡说这是一种奇妙的缘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新的故事正在萌发。“通过竞选,我成为一名红领巾讲解员,长大后我也想当一名语文老师。”“孙津川中队”队员徐子越眼神晶亮而坚定。

致敬永远的青年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我去过多次,有句话印象深刻:“死是没有什么可怕的,我自从入团的那天起,就准备随时牺牲。如果我死了,只有两件事感到遗憾:一件是,再不能革命了;还有一件是,我只活了19年,还没有恋爱过。”这是雨花英烈曹顺标牺牲前对难友说的话,充满革命者的忠诚坚定,也透着年轻人的美好率真。

我知道,百年前的这群青年,其实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热爱生活,向往爱情,憧憬未来。然而,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他们把这些抛诸脑后,毅然走上革命之路,蘸着硝烟和鲜血写下青春绝笔,留下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之心。他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茁壮成长。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