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特殊的“医生” 患者的陪伴
2020-07-30 10:02:00  来源:新华网  
1
听新闻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 题:特殊的“医生” 患者的陪伴

新华社记者樊曦、蒋志强

清晨,翻开微信与患者互致“早安”问候,是郑许芹开启新一天的标准模式。

她,是一名特殊的“医生”。

与院内医生不同的是,就职于一家医疗服务机构的郑许芹被称为“第二种医生”,是一位“重疾医疗管家”,为癌症等重疾患者提供各种就医咨询。

这是一个新兴的职业。在国外,人们可以通过家庭医生咨询关于疾病的建议。在国内,全面、详细、陪伴式的就医咨询还是个逐步兴起的理念。

“得知可能患上重症时,人都是恐慌无助的。他们从没想到病魔会找到自己,往往措手不及。有的四处找人,在不同医生不同的建议中徘徊不安;有的上网搜索,误听误信了不负责任的诊疗建议,匆忙治疗,反而耽误了病情。”郑许芹说。

瘦瘦小小的郑许芹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院。打小,父亲就希望她找一个“会骄傲的职业”,于是她选择了医学,“觉得对家人很有用,也可以帮到很多很多人,人生很有价值。”

重疾管理的工作涵盖帮助患者梳理疾病的知识,分析了解病情;综合医生意见、治疗指南和国内外相关治疗动向,提出就医建议等。

原发还是有转移?有没有基因突变?该不该做PET-CT和基因检测?每一次检查结果意味着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是该手术,还是先化疗或者放化疗结合?如何选择医院和医生?……

“回答每一个问题都要基于对患者病情专业细致的分析,要确保在病情诊断精准的前提下,寻求适合患者的最优治疗方案。”郑许芹说。

在郑许芹看来,医疗的效果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医患双方交流的成效。“在不少大医院,患者太多了,就医时间太紧,像不少复杂的疾病,有时几分钟就要决定是否治疗、如何治疗,患者不放心,医生压力大。”

在位于北京建国门的办公室里,她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焦灼的患者,有的人带来的病历资料甚至有满满一箱。他们迫切需要找寻前行的方向,哪怕只是有人聆听他们心底的焦虑。

每一次,她跟患者交流最少在一个小时以上,“我需要完全站在患者角度上,了解他们的需求,做他们可信赖的家人。”

这样的交流并不限于面对面,电话、视频、语音、邮件,都是双方随时交流的渠道。“很多人治疗时都是懵懵懂懂,走一步看一步,但是第一步也许就决定了后面的治疗。我不能做诊断,但我希望我的建议可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在蹒跚前行时有一根拐杖、一些依靠。”郑许芹说。

陪伴患者的,不只是她,还有她身后的一整个团队,包括药学团队、医生资源团队、临床试验团队。他们共同商讨,分析患者病情,总结经验。

针对一些复杂或者医生难以定论的疾病,郑许芹还会牵头联系国内外一流专家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

“看病的第一步往往决定了最终的治疗效果。我所做的就是帮助患者深入了解病情,学习如何看病,帮助医生高效准确了解患者需求,做到尽可能精准和个性化,帮助患者和医生一起把治愈率提高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她说。

专业知识之外,郑许芹的特殊之处还在于:最懂患者。

她曾是一名鼻咽癌患者。“治疗结束已经5年了,临床治愈。我想我的经历能鼓励更多的人去积极治疗,我也更加明白如何用患者的语言去跟他们交流。”

患者也会因为她的“懂”而把她当作朋友。“化疗之后不想吃饭,家人总是不断劝他们吃一点。我明白这种厌恶食物的感受,我会告诉他们的家人这是药物引起的,要尊重患者,要给他(她)一些耐心。”郑许芹说。

在她的办公桌上,放着这样一块小木匾。上面镌刻着医疗界很有名的一句话: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不过,这样的治愈、帮助、安慰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方互相的给予,这也是这个职业给郑许芹带来的回馈和收获。

手机里,她保存了一位患者的留言:“始终保持阳光潇洒的心态,笑看人生,坦然自在,再活出别样的美丽,别样的潇洒!”

别样的美丽,别样的潇洒,这些话让郑许芹受益良多。

随着人们个性化、精准化医疗需求的增多,郑许芹越来越忙。但她说,医学教给她的仁心情怀不变,要坚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陪伴好每一个患者,尽我的一点点力量。”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