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长的塑料网脚套在灌装筒上,右手用工具铲起石子片倒入灌装筒后,左手随即将装了石子的网脚甩在旁边……1月6日,在兴化市垛田街道戴家村得胜湖渔具加工厂的场地上,73岁的朱玉建正坐在一张小凳上娴熟地编织渔网。
朱玉建单身一人,从事渔网编织已经4年多,并不喜欢向人伸手的他,自强自立步出低收入户的行列。“我做一天有100元左右的收入呐,做做歇歇,一年下来也有2.5万元的收入,很满足啦!”面对记者,朱玉建一脸自豪。
在戴家村,像朱玉建这样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就业自主脱贫的对象并不在少数。“目前,戴家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已全部脱贫,村里没有一个贫困户。”村党总支书记毛小松说。
戴家村共有1600多户、5500多人。在村里,随处都是村民们编织渔网的身影。毛小松说,长期以来,村民以水产养殖和水上捕捞为主,由此衍生出颇具规模的渔网编织产业,主要生产对虾笼、螃蟹笼、河虾笼、百脚笼等四大类数十个规格品种的渔网。
“目前,全村拥有规模生产大户30户,家庭代加工散户近900户,从业人员1200多人。”毛小松告诉记者,渔网编织产业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2019年,全村渔网销售1.1亿元,支付劳务报酬30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5万元。
“渔网编织看起来简单,细细算下来,共有穿网、裁剪、灌装、塑形、编织等几十道工序,除塑形通过半机械化的方式来完成外,其他工序都要人工来做,因此需要大量用工。”毛小松说,得益于渔网产业,戴家村呈现“人人有事做、天天有收入、户户奔小康”的生动局面,其中,不少低收入户在产业链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活计,通过双手甩掉贫困的“帽子”。
50多岁的苏四子先天性失明,2016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一个双眼看不见的人靠什么法子脱贫呢?”苏四子想到了上梭子。编织渔网靠梭子来“穿针引线”,因此梭子的用量特别大,而一些织渔网的人又没时间做这个零头碎脑的活。“绕一个梭子收入一角钱,我一天可绕几百个,闲时还为别人绞网脚。”苏四子告诉记者,靠着这些不起眼的零活,她迎来了光明,现在已顺利脱贫。
在娘家,60多岁的李满凤正利用照料患病老母亲的空余时间加工幻袋。因患红斑狼疮,李满凤长期吃药,丈夫去世后,她的生活更加拮据,是村里的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之一。“现在,我到渔网加工户家拿来原料,在家做幻袋、扎架等这些并不吃力的事,一个月可获得2000元左右的收入。”李满凤说,整天闲不下来,但觉得很充实,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如今,在戴家村,只要勤快、想做事,哪怕是80多岁的老人在家里也能挣到钱。”毛小松说。
坐在堂屋门口,81岁的吴兰英老奶奶手中的梭子三套两圈的就扎好一个渔网龙骨架。“扎一个龙骨架几分钱,我一天可扎700个左右。”吴兰英是一个已有重孙、重孙女的人了,儿孙们过得很好。“做这些活不单是为了钱,扎的是高兴,这么大岁数了还能做事心里很开心。”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