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新春走基层】我们老区滩区,日子更有奔头了
2020-01-24 13:35:00  来源:大众日报  
1
听新闻

开通了高铁,新建了学校,搬进了新家

我们老区滩区,日子更有奔头了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抓扶贫开发,要紧紧扭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个基本保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这个治本之策,突出重点,上下联动,综合施策。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山东考察时说

编者按: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视察山东,都要走进普通人家,看望困难群众,走进社区企业,倾听民声民意。对老百姓衣食冷暖,乡村振兴、企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于心,彰显了人民领袖深厚的为民情怀,诠释着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使命。

“一枝一叶总关情。”春节到了,总书记走过的地方,发生了哪些变化?总书记牵挂的群众,日子过得怎么样?总书记嘱托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沂蒙老区、黄河滩区、社区企业,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线,听听普通群众的心声,让群众和总书记说说心里话。

莒南县厉家寨

“通了高铁,啥都快了”

临沂市莒南县厉家寨,全国闻名。如今鲁南高铁开通,老区人民生活节奏加快了,心气也格外足。用75岁的护林员厉月钦的话说就是,“通了高铁,什么都快。”

快到什么程度?厉月钦告诉记者,他当年去外地学种大樱桃,先要步行到县城,才能坐上长途汽车,去青岛要辗转一整天。今天有个在青岛工作的侄子回来告诉他,坐高铁1个多小时就到了。

不断加快的还有村里种樱桃的时间。“早先引回来的樱桃苗子得侍候好几年才挂果,现在村里培育的新品种当年栽到地里,当年就能结果。”厉月钦告诉记者,这多亏了村里成立的合作社。

建国初期,厉家寨人整山治水,靠着小麦、地瓜和花生这个“老三篇”吃饱了饭。上世纪90年代,厉月钦担任厉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那几年,厉月钦瞅准了厉家寨良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带着村里的党员去外地学习大樱桃种植技术。1995年时,厉家寨人种出的樱桃可以卖到5元钱一斤,让种惯了庄稼地的当地人大开眼界。

在厉家寨村西侧的林果园里,矗立着一座厉家寨樱桃研究院,这里的负责人是厉家寨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滕厚玉。就在厉家寨樱桃发展遇到重重困难的时候,滕厚玉决定成立合作社,共同探讨樱桃管理技术,抱团取暖。

引种、育苗、推广……随着樱桃管理技术的提高,厉家寨的樱桃园亩产达到了2000多斤,市场价格卖到了每斤20多元,社员的收入也翻了一番。

后来,厉家寨樱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周边18个村连成2.6万亩樱桃片区。这里出产的樱桃被列入了全国“名特优品”农产品目录,厉家寨也被称为“中国樱桃第一村”,年产量达到2000万公斤,产值2.4亿元。

1月21日,记者来到厉家寨樱桃研究院,展厅里挂满了科研院所专家的照片。滕厚玉告诉记者,与厉家寨樱桃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的业内专家有十几位,以前因为交通不便,每一两个月才有专家前来交流、授课。高铁开通后,厉家寨将与各大科研院所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将“中国樱桃第一村”打造成“中国樱桃科技第一村”。

樱桃采摘也带火了乡村旅游。以往厉家寨的游客只能覆盖临沂及周边地市,现在有不少外省游客前来。厉月钦感慨地说:“厉家寨人的‘老三篇’升级换代了,高速铁路开辟了厉家寨人樱桃、旅游、农技这个‘新三篇’,厉家寨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定可以走得更远。”

沂南县苏村镇陈家庄

“这个冬天,孩子手上没冻疮了”

“今年冬天,孩子们的手上终于没有冻疮了。我早上在学校门口接学生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家长让孩子把外套和手套脱掉再进教室,因为教室里暖和。”1月21日,沂南县苏村镇陈家庄小学已经放寒假,正在校园里值班的数学老师贺军梅告诉记者。

往年,对陈家庄小学的师生来说,冬夏最难忍受。尤其是冬天的取暖工程,要耗费几个老师大半天的心力。“以前学校自己用土暖气烧热水取暖,为了防止周末放假时冰水冻裂水管,逢周五要排空暖气管道,逢周一再重新加水。”贺军梅告诉记者,学校里有四个大水桶,周一早上7点开始,老师们就开始提水往暖气管道里灌,一共需要22桶。由于管道口有近两米高,而管道直径仅有5厘米,这些水往往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全部灌入管道里。再加上烧锅炉加热暖气片的时间,一直到太阳老高,管道里的水才能热起来。

可即便是这样忙活,冬天的教室里,也随处可见“全副武装”的师生共同御寒。学生顶着棉帽、裹上大衣、戴好手套,老师在讲台上不敢脱下棉衣。一个冬天下来,学生手上生出冻疮成了寻常事。

去年9月,由政府出资建设的新校舍投入使用,在新校舍建设期间,500名调整到周边小学借读的学生全部回到这里上课。原本因为校舍不足而出现的大班额问题也得到了改善,每班由70名学生调整为30名左右,11个班级里全部安装了空调。

今年冬天,师生温暖过冬,孩子手上的冻疮终于不见踪影。1月21日,陈家庄小学语文老师王桂泉走上讲台,沿黑板中缝向两侧推开,露出了黑板后的电子屏幕。“以往的语文课只靠一根粉笔一张嘴,现在讲古诗时,我更喜欢结合视频与图片,让学生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王桂泉说。

当天,在陈家庄小学的活动课教室里,摆放着用纸杯制作的机器人和用纸箱制作的坦克。陈家庄小学6年级学生高义琳与两名同学向记者展示她们制作的手工作品。“搬到新校园,我们有了电脑课、手工课,现在每周都盼着来学校上学。”高义琳说。

陈家庄小学校长王冠林告诉记者,这座新建的教学楼有四层,相比于500名学生、11个班级的教学规模来说,空间充足,所以学校为学生们设置了一批功能教室,丰富教学内容。“总书记关怀和国家政策帮我们提升了硬件水平,老师们也正在全力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新校舍、新学年、新气象,我们信心满满。”王冠林说。

鄄城县董口镇黄河社区

“搬迁了更要加油干”

“我们鱼骨村村民,从黄河滩区搬进黄河社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这变化,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1月22日,在菏泽市鄄城县董口镇黄河社区,43岁的冯再国动情地说。

冯再国的新房子110平方米,墙壁装修典雅,空调均匀地吹着热风。往窗外望去,社区小广场的风景尽收眼底。冯再国说:“以前在鱼骨村的房子四处漏风,冬天屋里屋外一样冷,不安全,交通也不方便。”

鱼骨村,地处黄河滩区,临河南省地界,与同为一个行政村的其他3个村隔河相望。多年前,村民乘船过河,还发生过翻船淹死人的事。后来,往来村和镇驻地仅靠一座浮桥。浮桥汛期不通,原本直线距离四五公里的路程,绕道东明黄河大桥,要走87公里;绕道走高速,要走110公里。去年,浮桥拆了8次。

冯再国举例说:“村里的孩子都在镇驻地上学,有一次放假,浮桥拆了,镇政府包了2辆公交车,绕道高速把孩子送到村里。不巧赶上高速堵车,下午4点出发,到村里已经晚上9点了。”

现在好了,村民搬进黄河社区,出门就是学校。社区离集市仅有200米,离医院也就200米,社区里还有致富车间,300多人就地就业。”

住进新社区,冯再国的精气神足了。去年,他流转240亩土地种地瓜,加工生产了两万斤粉条,在春节前就都卖完了。“今年,我要再流转500亩地种地瓜,把地瓜粉条加工生意做大,拉长产业链条。我还想开专卖店,打出自己的品牌,带动更多乡亲们富起来。”

春节到了,社区里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村民冯再峰一家在院子里用大铁锅煮肉,大块的猪肉煮熟了,再抹上一层蜜,经过油炸,四处飘香。

鱼骨村村民过河搬进黄河社区,是黄河滩区迁建的一个缩影。我省提出,加快黄河滩区迁建进度,在确保质量安全前提下,能快则快,早日圆60万滩区群众“安居梦”。在滩区生活了40多年的冯再国听了,别提多高兴了。“我们一定听党的话,按照总书记说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劳的双手,早日把黄河滩变成花果滩、幸福滩。”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杜辉升 纪伟 王兆锋 李子路 报道)

标签:学校;开通;樱桃
责编:吕霞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