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市、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全国人大代表谭建兰所在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就在其中。在脱贫攻坚战中,谭建兰带领乡亲们迎难而上,发展壮大辣椒种植产业,不断创新农业产业机制,与山区乡亲们尤其是贫困户,一步一步走向更好的新生活。
九月底,武陵山层林尽染,多姿多彩,美不胜收。大山深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龙沙镇长坪村的辣椒已熟。火红的辣椒挂满枝头,在秋阳下格外耀眼。走在长坪村,处处是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换来了秋天的大丰收。向华南夫妇汗流浃背,从地里摘出一满筐、一满筐的红辣椒,忙得不亦乐乎。与周围村民邻居一样,他们家的辣椒也被谭建兰牵头创建的专业合作社订购,销路无忧。谭建兰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石柱县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县辣椒行业协会会长,也是乡亲们的致富带头人。多年来,她历经坎坷,在不断摸索中,带领大家种植辣椒、脆李、黄连、蔬菜等作物,通过产业扶贫让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像红辣椒一样越过越红火。
01
发展辣椒种植,让“深度贫困户”搬得出、能致富
向华南是长坪村的村民,家里种植了6亩辣椒。平时,向华南除了种植管理辣椒外,农闲之时还到外面打工。他告诉记者,种植辣椒收益高,每亩每年能卖出3500元,一年能有近2万元的可观收入。在以前,种地能种出这么高的“收入”,是不敢想象的。“山清水秀石卡卡,顿顿离不开苞谷粑。”乡亲们口中的这句歌谣,曾是石柱县贫困状况的现实写照。“如今,脱贫攻坚带来的乡村巨变,已让这样的歌谣情景成为了历史。”谭建兰说,特别是“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的实施,改变了所有贫困户的生活:有的通过异地扶贫搬迁住进了砖房,有的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摆脱了贫穷。上进村村民谭正兵,原来家里的房子非常破烂,两个孩子读书,生活极其贫困,属于“怎么做都不得法,怎么做都穷的人”。对于他的情况,在政府政策扶持和谭建兰的直接帮助下,谭正兵一家开始种植辣椒。帮扶过程中,谭建兰多次带领辣椒协会成员,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做到他家的辣椒收完收尽。“通过种植辣椒,我一年的年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谭正兵指向身后已修缮一新的房屋笑着说,“我相信,以后日子会越过越好。”“这样的成绩,得益于石柱县结合每个深度贫困户的不同情况,为他们‘私人定制’脱贫计划。”谭建兰介绍,石柱“深度贫困户”住房条件差、生存条件恶劣、居住偏远分散,属于扶贫搬迁中的“硬骨头”。他们不但修不起房,且自身发展能力较弱。针对这类特殊群体,石柱为其量身定制了扶贫计划,让“深度贫困户”搬得出、能致富。
谭建兰说,辣椒产业扶贫就是计划之一。有一次,她到一位贫困户家中走访,对方喜滋滋地拿出一大沓现金说:“妹崽,要不是你们发展辣椒种植,我一辈子都看不到这么多钱!”
“看着椒农们收入增加,我的心里非常高兴。”谭建兰感慨,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但确实要找对方法、找准方向。
02
“脱贫摘帽,也有辣椒行业协会的一份功劳”
在谭建兰眼中,石柱县扶贫产业中,最值得一书的肯定是辣椒种植。因为辣椒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户脱贫、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石柱县也被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
在石柱县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辣椒产业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推动辣椒产业发展,谭建兰倡导成立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辣椒行业协会,并被选为会长。“协会成立的目的,是要把大家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形成合力,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这里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谭建兰告诉记者,椒农们现在已把辣椒专业合作社、辣椒行业协会看成了他们真正的娘家。石柱县六塘乡三坪村中坝组的刘学友,每年种植的辣椒只卖给专业合作社,并对收购人员多次叮嘱,“你们搞收购的要严把质量哈,哪个把厂子(专业合作社、辣椒加工厂)搞垮了,他就是我们的罪人!”很朴实的语言,但道出了椒农们的心声。谭建兰介绍,确保辣椒产业健康发展,带动椒农脱贫增收致富,是协会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攻方向”。为此,协会通过会员大会制定了“三个三”服务模式。以“三个协议”服务椒农放心种椒。协会采取与乡镇(街道)签订“基地建设协议”、与椒农签订“种植收购协议”、与贫困户签订“长效增收协议”,解除椒农种椒的后顾之忧。以“三个时段”服务椒农安心种椒。协会通过采取“产前宣传发动、开展技术培训;产中配送农资、开展生产指导;产后保价回收、开展表彰奖励”的实际举措,提高了椒农种椒的积极性。以“三个统一”服务椒农热心种椒。协会做到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防治”,解决了椒农购买物资和种植技术的难题。
据统计,仅2019年一年,协会带动全县3万多农户,其中包括贫困家庭2700多户,种植辣椒面积突破30万亩,产值达15亿元。同时,为椒农们购买生产物资垫资80余万元、为800余人次进行技术培训、提供优质种苗200万株。“这几年,真的要感谢谭建兰代表。”六塘乡村民张廷树对记者说,因妻子患癌症,家庭经济一下子就垮了,但谭建兰一直鼓励他,帮助他家种植辣椒、蔬菜。现在,张廷树流转承包200多亩土地,每年收入约20万元,逐渐把欠账还上。“我只要有困难,找到了谭代表,她都会尽力帮我想办法,真的不知道说啥感谢的话。”在谭建兰的影响下,很多留守妇女也积极开办辣椒粗加工的微型企业,每一家微企又能带动3到5个劳动力,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2019年4月,石柱县成功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石柱县脱贫摘帽,也有我们辣椒行业协会的一份功劳。”谭建兰自豪地说。
03
“只有把产业发展机制激活了,才能长期带动乡亲们持续增收”
“我家的田地都流转给了村集体,我也成了生产基地产业工人,按月领工资,年末还有红利可分,这日子过起硬是安逸哟。”中益乡华溪村低保户何绍余喜滋滋地向记者介绍,他每个月除下雨天外,都到村集体的生产基地务工,一个月的工资能拿到两千多元。
“作为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市级试点村的华溪村,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转变传统农业种植模式,让村民越来越富。”谭建兰认为,脱贫攻坚取得成果巨大,成绩来之不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下大力气改革创新农业产业机制,进一步搞好地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在石柱县,除了辣椒之外,脆李种植也是扶贫的主要产业。2017年下半年,谭建兰响应号召开展“三变”改革,在石柱县桥头镇的三个村建设了脆李基地1700亩,432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占股30%,村集体占股10%,企业投资入股占股60%。
为实现多方共赢,谭建兰与村集体、农户达成约定:前三年土地未获得收益,企业每年补贴农户每亩土地200元,三年后农户每亩保底分红400元,如果效益超出400元按实际分红,不足则按400元保底计算。“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赢得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与村集体、农户形成了利益联结体。”谭建兰说,脆李产业预计达产后每年可以实现产值1700万元,每亩土地可以分红2100元,村集体可以分红119万元。谭建兰告诉记者,脆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前景广阔。目前,石柱县桥头镇长沙村脆红李示范基地覆盖联方组、双堰组、都岩组,群众入股土地初步确定1500亩。而高庙组作为桥头镇瓦屋村脆红李示范基地,群众入股土地初步确定1200亩,先前种植的600亩,已处于试挂果阶段。“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把产业发展机制激活了,才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才能长期带动乡亲们持续增收。”透过谭建兰坚定的语气,武陵山区乡亲们更好的新生活,正一步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