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邱海波:必须冲,如果你害怕,别人就更害怕
2020-03-02 14:11:00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安莹  
1
听新闻

SARS 病毒、汶川地震、H7N9 禽流感疫情 …… 我们都会看到他的身影。戴着眼镜,冷静严肃,他会在重症监护室里陪着病危的患者,直至其脱离危险。

△邱海波(资料图片)

他是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打造出全国顶尖的 " 重症天团 ",在疫情面前,他和他的团队 " 硬核 " 挺进," 解锁 " 战疫关键之环。

在护佑生命的征途中,他用责任和执着诠释着医者情怀。

△资料图片

他是邱海波,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自 1 月 19 日临危奉命奔赴武汉至今,已经坚守 42 天。

△《新闻联播》截图

3 月 1 日晚,央视《新闻联播》" 一线抗疫群英谱 " 播出了对邱海波的专访。他说:" 对于 ICU 医生来说,重症病人在哪,你就在哪,ICU 医生是为重症病人而生的。"

" 泡 " 在病房里," 解锁 " 战疫关键之环

1 月 19 日,在武汉封城的前五天,邱海波赶到武汉。没有任何喘息和缓冲,邱海波一直 " 泡 " 在病房里,在一个个危症患者的救治中,在与死神一次次的较量中,找寻突破口和治疗路径。

17 年前,邱海波担任南京非典病区治疗专家组组长,带领医护人员创造了非典病人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骄人纪录。这一次在武汉,邱海波的身份也变了,成为 " 国字头 " 专家,他也坦言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要向国家提供最专业的研判建议和应对良策。

△赵健

" 他是个强人,在思维和体力上。" 接触过邱海波的人都这么评价。夫人赵健说,邱海波每次出现在病房查房时,总是精神奕奕的,外人不知道的是,为了重症患者,不论忙到多晚,他总是会搭乘最早的班机回来,到病房去看一眼才放心。在赵健印象中,邱海波的手机 24 小时开着,常常半夜被病房打来的电话叫醒,匆匆穿上衣服就走了,回来时天已经蒙蒙亮。

在武汉,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邱海波一天内要跑三、四家医院,巡诊危重症病例,给出有针对性的诊疗建议,他也坦言,头一个月摸索治疗的过程中是相当艰苦的。最初,面对这种全新的病毒感染,这位身经百战的专家感受到的是棘手。" 因为每天的不确定性很多,我们不知道明天还有多少病人,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危重病人,这次新冠肺炎跟以前的病毒感染完全是不同的特点。"

" 红区 " 是指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症监护病房和隔离病区,也是白衣战士和病毒殊死鏖战的地方,外面的人对这里闻风丧胆。进出 " 红区 " 成了邱海波的日常," 早晨 9 点进去,中午出来,最长的一次呆了 5 个小时。最多的一天可能进去 3、4 次。" 他认为,重大突发事件中,一定有重症病人,所以必须要去,只有在前线了解病人的情况,才能指导团队共同提高救治水平。

邱海波从来都报喜不报忧,危险的情况很少和家人提及。夫人赵健也是一名医护人员,有一次,赵健在电视里看到他挺疲惫的,去问他,他否认," 没有的事,那是角度没拍好。"

△邱海波(中)

白天临床治疗,晚上研究诊疗方案,这是邱海波一个多月来的工作节奏。他参与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到第六版的制定,主导制定了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治疗路径。

" 在疾病快速流行、快速暴发的时候,我们形成一点经验,马上就放到诊疗过程里,这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邱海波说。

40 天前,邱海波刚到诊疗病房时,那时的重症病房一床难求,面对快速增长的重症病例,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建议增加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迅速扩充重症病床,这个意见很快被中央指导组采纳,如今,全国 10% 的重症医务人员调到了武汉,协同攻坚。

这么多重症病人在这,我就应该坚守

别人穿防护服需要半小时,在邱海波这里 5 分钟就能搞定。" 作为专家组成员,你必须冲锋在前,如果你害怕了,别人就更害怕。" 在 ICU 的重症隔离病房,病人会突然出现病情变化,需要医生迅速打开 " 生命通道 ",比如气管插管,这个动作距离患者非常近,在气管切开那一瞬间,胸腔气流会携带病毒喷薄而出,即使有层层防护,也有感染风险,加上厚厚的防护服和各种防护设备让医护人员的各项操作都有些 " 笨手笨脚 "。在这时,邱海波会说:" 我们上去!" 戴上简单的头套,进行插管。

△杨毅

" 只要是在工作中,鸡血就打得满满的 ",邱海波的 " 鸡血王 " 称号是学生们给的。" 我们也会对他说,你要好好的,注意身体,这样才能救更多病人。可当真的遇到各种事情时,他就是个‘鸡血王’,义无反顾带着团队战斗在一线。" 邱海波的弟子,共事 20 多年的同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说," 他是我们的‘凶神’。他对我们是真凶,比爹妈还凶,像家长一样,觉得你可以要求自己做得更好。不过我们说他凶,更多的是一种敬佩。"

杨毅特别提到曾有一次去医院 " 探望 " 导师反被 " 骂 " 的经历," 当时有一项任务没做好,他生病住院了,在病房里,他特别生气地跟我说,‘你不要来看我,赶紧去把你自己的事情做好,你们都不用管我!’ "

邱海波在抗疫前线,他的妻子、同事和学生都能够想象出他的工作状态。" 他一直就是这样的‘工作狂’,每当他开启工作模式时,像换了个人,大脑如电脑般高速运转,集中一切精力去想一件事,得如何治好,如何扭转局面,下一步治疗方案是什么 ......" 尽管已经 55 岁,在 ICU 这个岗位上干了 30 年,邱海波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热情。

" 对于 ICU 医生来说,重症病人在哪,你就在哪,ICU 医生是为重症病人而生的,我觉得这里有这么多重症病人,我就应该坚守在这儿。"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邱海波说。

20 年打造重症精锐部队," 硬核 " 挺进战役一线

" 责任 " 与 " 执着 ",同样是形容邱海波最多的词语。

△滕皋军

" 邱海波是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20 多年前,重症医学起步的时候,还算不上一个学科,在很多学科中它只算是一门技术。可海波却不这样想,他坚持认为,重症医学是要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他做到了。" 和邱海波并肩作战十多年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在高峰学科相对比较多集中在北上广的情况下,在江苏南京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打造了全国一流的重症医学高峰学科,这怎么做到的?邱海波对临床要求有着近乎苛刻的执行标准。滕皋军说,对于临床上采取的措施,邱海波都坚持要以临床规则作为标准,必须一丝不苟地执行。这其中,临床经验也很重要," 他总是能很好地把这两方面糅合在一起。"

重症医学科是中大医院一张响亮的名片,滕皋军认为这离不开邱海波对学生的全心培养。" 他是出了名的严格,培养出的学生也非常干脆果断,这是一脉相承的。"

滕皋军还记得,邱海波和团队开发了微课,一周一次,连续做了 140 多期,从不间断;仅质控查房,他一查就要站两个多小时 …… " 每天持之以恒地工作,这样才能训练出好医生,才有了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资料图片

如今中大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是一个非常专业、强大的团队,目前中大医院已经派出六批医护团队前往湖北。不仅重症医学的专科医生成为各大定点收治医院的中坚力量,重症医学的专科护士也成为各医疗小组的组长。

在中大医院,几乎所有医务人员都知道邱海波对学生训练的严苛程度,号称 " 魔鬼训练 "。能够留下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延续他那种雷厉风行的风格。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邱海波团队中的潘纯、谢剑锋也是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奋战在金银潭医院一线。中大医院副院长黄英姿担任江苏支援黄石医疗队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则留守在江苏,指导省内各家医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诊治。他们,都是邱海波一手带出来的博士生。

杨毅说:" 他是我的硕导、博导,也是我共事 20 多年的同事,在他的身上,我体会最多的就是责任:医生的责任、老师的责任和学科建设的责任。"

担当和责任,邱海波也把这种精神注入到团队中。" 在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重症医学责无旁贷!"1 月 24 日(大年三十),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在科室微信群里发了这句话,随后群里两百多名小伙伴纷纷响应,字里行间透露出上前线的决心与勇气。这些聊天记录杨毅每看一遍都会热泪盈眶," 大家面对疫情的决绝态度,并不是偶然,是医者精神的传承。"

左手护佑生命、右手诗和远方

△资料图片

邱海波除了理性、冷静之外,也有着另外一副温暖的面孔。在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员工墙上,邱海波名字下面写着:" 用‘心’看病 "。

2008 年汶川地震,邱海波和同事在帐篷里奋战十天十夜,230 多个小时,争分夺秒和死神赛跑,成功抢救 300 多人次。那些伤势最严重的孩子,成为他心中最痛的牵挂,邱海波也如家人般关怀着孩子们的成长。

就在 10 年后的 5 月 12 日凌晨 3 点 34 分,邱海波收到一条来自四川的问候短信:" 汶川地震虽然已经十年,向关心我们和帮助过我们的人说声谢谢,我们过得很好,你们现在也好吗?感恩于你们 ……" 短信来自一位名叫李路(化名)的姑娘,十年前她还是都江堰一所中学的学生。

" 当时我们特别希望保住李路的右胳膊,要不然以后她的生活该怎么办啊?" 邱海波说。但右胳膊被严重挤压,神经肌肉都坏死了,所以再次把右臂截肢,最后李路只保留了左胳膊和左腿。

" 虽然有些人觉得我们医生比较‘冷’,但我们也是人,心里对这些孩子有说不出来的感觉。这十年,不管我们见与不见,都是一家人。" 讲到这里,一贯冷静克制的邱海波也有些激动,眼圈微红。

十多年来,邱海波和救治专家们跟那些伤势最严重的孩子们都会举行一次聚会。他们现在都长大了,有的人自己创业做手工艺品,开淘宝店。邱海波有时候就会偷偷去买几十支口红,送给科室里的女同事。看着这些孩子能够独立生活,他是真的打心底里开心。

对待病人,邱海波倾尽全力。对待家人,邱海波深感歉疚。除夕当天,赵健跟从上海赶来的邱海波母亲和大哥三人吃了一顿 " 团圆饭 ",前线忙碌的邱海波跟家人视频报平安," 一切都好 "。

不过在赵健眼里,他是个好老公,也是孩子心中的好爸爸。" 虽然现在一周他只有一天或者半天时间休息,他都会尽量为家里多做些事。" 赵健说,邱海波在新疆长大,烩面是他的拿手菜,只要有时间,他都会露两手。

生活中,邱海波同样充满热情,向往着诗和远方,闲的时候喜欢呼朋唤友聚会吃饭,也合计着带全家逛逛公园,或者去乡村走一走。

如今,邱海波的儿子在国外念书,受到父亲的影响,对于事业也是追求完美,想像父亲一样做得更好。这一次,当妈妈把父亲再次出征的消息告诉他时,孩子很 " 淡定 "," 我知道,他肯定要去的 ",并很酷地说:" 我会发消息鼓励他的。"

标签:海波;重症医学;中大医院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