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百村调研行 | 南通金北村:一条“农路”越走越宽
2020-04-27 17:3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最美人间四月天,走进南通市通州区金沙镇金北村,恬静惬意的田园景象扑面而来:绿柳成荫,桃红李白,小楼林立;曲折清澈的溪流,成片碧绿的麦田,宽阔整洁四通八达的水泥村道上时不时驶过几辆小轿车,来回会车毫不费劲。“张书记,您这村里的农路也修成双向车道啦!”“是啊,目前村里农路正在升级拓宽,正是这一条条农路,带着我们全村脱了贫,奔小康。”村党总支书记张慎建说。

“金北村是个农业村,10多年前,全村4000多户农民几乎全都靠着六七千亩农田过活,劳动力全拴在‘一亩三分地’里,吃是吃得饱,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却不容易。”张慎建介绍,“那时候,村里都是砂石、泥路,又窄又难走,一旦刮风下雨,身上全是泥点子。想要致富奔小康,泥泞道路走不通。”

“可不是?砂石泥路不好走,全家都被土地给拴着!之前家里五亩地,全靠父母妻子常年在家照看,种地多苦啊,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下来却也只能收获4000多斤水稻和3000多斤的小麦,一家人田地里的收入还不到一万块。”说到十来年前的日子,村民张林青感慨万千,那时候,全家的生活主要靠他在外接一些小建筑工程,可每到农忙,他还得放下工地上的活回村帮忙。张林青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忙时节一来一回大半个月,连带上路费工资要贴上好几千,“这田不种也罢!”

金北村像张林青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如何让农民的口袋都鼓起来?传统农业村转型箭在弦上。一是发挥好这六七千亩地的最大效用,二是把人力从田间释放出来,张慎建觉得办成这两件事金北村离脱贫致富的那一天就不远了。“要致富,先修路!大路引进大机械,大机械耕作大农田,全村村民能一起赚大钱。”2008年开始,金北村全村范围内开始农路改造,张慎建介绍,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农路改造份额,村里出资100万元,把60多公里农路路基全部铺好,路面部分争取上级经费,村里爱心老板捐一部分善款,东拼西凑,仅3年时间,4米宽的水泥农路就延伸到了金北的角角落落。如今,全村60多公里的农路全部建成,其中20多公里农路已升级到5.5米宽。

大路通到了农田边,六七千亩农田谁来种?怎么种?“让我来试试!”村主任瞿国华第一个站出来“吃螃蟹”。2011年瞿国华借了50万元,流转了200亩土地,把零零散散的“补丁田”整合起来,又买了两台中型拖拉机,基本实现播种、耕地机械化,就这样家庭农场红红火火开了张,种的还是水稻和小麦。

“当时每月工资只有两千块,50万元的债务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好在机械化这条路走对了!“瞿国华告诉交汇点记者,机械化种植不仅效率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也都提高了,第一年下来就赚了10万块,抵得上过去3年!第二年他又流转了200亩土地。2015年,不但还清了50万元借款,还买了辆小轿车。

“种田竟然也能赚钱!”村里人看着瞿国华取得成功,纷纷效仿,现在金北村已有大大小小家庭农场十来个。

机械化农业把土地都承包给了小部分人,那其他村民怎么富?“村里的路修好了,让我们农民从田里爬上来,去大城市淘金。”2014年,张林青家的五亩地全部流转出去,他带着妻子一同去南京打拼,如今,夫妻俩在南京开了公司,买了房,从“田里人”变成了“城里人”。“现在我家每年能分到水稻5000斤,小麦4000斤,比过去种地收成更好,村里、城里两份收入,想不小康都难!”

宽宽长长一条村路,连起农村和城市。一部分农民走出去变成城里人,一部分城里年轻人却又走回来,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走在宽阔的村道上,碧绿的麦田在春风中翻起阵阵麦浪。麦田上空,4架无人机低空盘旋嗡嗡作响,不远处,一个小伙子手持遥控杆站在田边。“这4台无人机是农药机,现在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时期,得赶在下雨前给小麦打农药。”小伙子是金北村田梦合作社合伙人瞿炎,介绍起农事头头是道,“1000多亩的小麦田,靠人工打药水得10个人干10天,如今这4架机器飞上天,三四个小时就能喷完。”

瞿炎从金北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在江苏远洋船舶工作,过着有房有车的城市生活。“怎么会想到回来种地呢?”面对记者的疑问,瞿炎赧然:“村里基础设施跟上了,广阔的农村大有可为!”2012年回到金北村,瞿炎边看边干边学,发现家庭农场也有局限性,如果能实现更大规模、更全面的机械化,土地效用会更大。说干就干!2015年,瞿炎和几个村民凑了600万元建立了田梦合作社。“‘田梦’,就希望在农田、在乡村实现中国梦。”瞿炎告诉记者,“我们田梦合作社集合本村9个家庭农场,统一技术,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粮食产量高,品质佳。我们的‘缘粳粒’‘思寿源’等品牌已叩开了上海、南京、苏州等大城市的大门,‘钱景’光明。”

走进田梦合作社,插秧机、播种施肥一体机、中型大型拖拉机、烘干机一应俱全。张慎建自豪地说:“现在我们村家庭农场有10多家,农业合作社5家,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奔小康的道路。去年,我们村人均收入达到了22800元,几乎家家住上了小楼房,开上了小汽车。”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我们村是‘十年奔小康’!建设小康村之路没有尽头,我们还要建设一个更高质量的小康村。”尽管已经59岁,说到村里发展,张慎建浑身是劲,“除了这成片成片的农田,我们金北还有2000多亩的林地,接下来,我们要结合我们临近通州城区的地理优势,利用我们村的‘天然氧吧’,把乡村游搞起来!让村民把这致富路越走越宽。”

交汇点见习记者 严磊 通讯员 吴欣欣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