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蔡梦莹)依靠 ECMO 支持,40 天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患者救回;用 9 天完成 43 天的送电工程;零经验转产防护服,为白衣战士打造 " 最强战袍 "…… 在这场各行各业参与的抗疫保卫战中,他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在困境中创造奇迹。
5 月 12 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总工会决定,授予郑瑞强、谢秀荣、陈堃 3 名同志江苏 " 最美抗疫职工 " 荣誉称号。
坚守武汉近百天,他的建议被写进国家诊疗方案
4 月 8 日零时,武汉解禁,这座城市逐渐恢复生气。当天,一张武汉 " 重症八仙图 " 刷屏网络,这 8 位专家组成员与各医疗队一起进驻武汉 7 家重症定点医院,组成了牢不可摧的 " 重症堡垒 "。其中一位就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苏北人民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郑瑞强。
△郑瑞强
1 月 23 日,郑瑞强接国家卫健委紧急通知前往武汉,作为专家组武汉片区组长,除了负责驻点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的危重症患者救治之外,他还要对武汉全市 42 家定点医院进行巡查,指导危重症患者救治。
疫情期间,作为首批定点医院之一的武汉市肺科医院,ICU 病房收治了大批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他们病情复杂,几乎 100% 插管,先后 25 人使用 ECMO。对于郑瑞强来说,病房就是战场。只要有一线生机,就要不惜代价挽救生命。一名 40 岁的患者被转入肺科医院 ICU 时,肺功能已经 90% 以上丧失。ECMO 支持了四周,情况未见好转。可经验丰富的郑瑞强认为,虽然肺功能一度丧失,但患者相对年轻,仍有一线机会,而家属也给了郑瑞强最大的信任跟支持。4 月 5 日,经过 CT 检查、专家评估等,郑瑞强及战友对他进行了 ECMO 脱机操作,这名患者终于用自己的肺完成了呼吸。
为了让救治规范有效,凭借多年的重症救治经验,郑瑞强和其他专家一同撰写了《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治疗流程专家建议》,这一建议也被写进国家诊疗方案。
95 天的坚守,郑瑞强圆满地完成任务,从武汉返回。冲锋在一线,奋战在红区,他把经验和方法带到各个定点医院,把生机和希望带给更多的人。
一件防护服减少近 600 个针眼,她为白衣战士打造 " 最强战袍 "
白衣战士冲锋在前,而他们的 " 战袍 " ——防护服,则是后方一针一线缝制的。
1 月 29 号,南京际华五三零二服饰装具有限责任公司接到紧急任务,公司需在最短时间内转产医用防护服。
△谢秀荣
制作一件一次性防护服,有 50 多道工序,上面有 5000 多个针眼。虽然这些针眼都经过热风胶条的密封处理,但还是越少防护效果越好。怎么让针眼减少呢?作为车间主任谢秀荣可花了不少心思。没有样品,就在网上查图片看资料。防护服的款式有好多种,通常情况下,每件防护服要经过 50 多道工序,5000 多个针眼。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每个针眼都要用热封胶条密封。
2 月 2 号,谢秀荣带着大家设计出了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的样品,但她并不满意,还在设法改进,提高安全性。针眼越少,防护更保险,她想让针眼少一点,再少一点。三天时间,数十次的修改、完善,最终的样品设计完成,虽然用料成本增加了,但减少了近 600 个针眼。2 月 4 号,车间的消杀防护措施做好后,161 名缝纫女工自愿集结,机器全开,每个人都明白,她们手里跳动着的针线,是一线医护人员急需的战衣。当天,第一批 200 件防护服制作完成并通过检验。截至 3 月 10 日,113 万件防护服陆续送往湖北前线。
9 天完成 43 天送电工程,保电战士只为 " 万无一失 " 坚守
今年 1 月底,南京紧急扩建了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分院,一项紧迫的任务交到了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市场及大客户服务室大客户经理五班班长陈堃手中:他和团队必须在 11 天之内,完成 72 间隔离病房和 32 间医护工作室的送电任务。" 接到任务时候有点懵,这么大的工程量我们一般应该是 43 天内完成,要求 11 天内完成,那就等于要我们把一天当成四天用。"
△陈堃
当天,他到了现场之后感触更深:" 其实我们离隔离点就一条马路的距离,回头就是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人命关天,保电再难也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往前冲。"
当天上午,他就带领组员去勘查,现场制定出供电方案,下午紧急协调各个部门,迅速调配 30 名工作人员分头行动,组建了电缆敷设、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调试验收四个工作组,24 小时不停工。陈堃和他的团队 9 天就完成了任务,只用了正常时间的 20%。
送电当天是元宵节,之前 15 个年头的元宵节,陈堃都在秦淮灯会现场保电,今年他依然没能和家人团聚,奋战在抗疫保电一线。送电工程完成后,他还带头研发可视化指挥平台,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保电人员前往现场的感染风险。
即便在疫情最吃劲的时候,供电保障却一刻都不能停,尤其是定点收治医院救治重症患者的医疗器械,更需要靠电力维持运转,为生命续航。虽然,医院内部的用电设备一般都是由院方负责的,但为了用电的万无一失,陈堃带领组员在医院里沿着每个用电设备、每个接头、每条线路,仔仔细细、里里外外都检查了一遍。
陈堃和他的小伙伴们这 100 多天的坚守,只为万分之一可能出现的电力故障不会发生。而没有问题,对陈堃来说就是最好的战绩。
虽然没有踏进抗疫主战场,但他们同样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无畏战士,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为黑暗中的人们照亮了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