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政府近期印发了《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围绕一个领导机构、一套实施体系、一批支撑平台、一批攻关项目的“四个一”要求,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国家规划框架下,将开展实体化运作,形成新的制度性安排和操作性举措,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加快打造高水平的“创新矩阵”。到2022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园区,形成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
到2022年,苏南将形成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
作为江苏的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苏南自创区)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对标创新一体化先行区的建设目标,仍存在区域协同不够、整体性推进措施少等问题。
记者获悉,此次出台的《实施方案》明确,苏南自创区将进一步统筹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空间布局和创新产业发展,构建高效合作、集成联动、协同有序的创新发展格局,促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2年,苏南自创区一体化发展取得突破,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效率大幅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5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基本建成与现代产业体系高效融合、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高效体现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园区,形成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
“矩阵”协同创新,一体化实施重大科技攻关
根据《实施方案》要求,省市联动建设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创新平台,实施一批跨领域 、跨区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组织一批标志性、品牌化重大协同创新活动。未来,苏南自创区将一体化建设重大科技支撑平台,一体化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建立一体化实施工作推进体系等。
在一体化建设重大科技支撑平台方面,按照“统筹布局、开放共享”的原则,加强省与地方联动,部署实施一批跨区域、辐射带动面大、具有全局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支撑平台。其中包括加快建设未来网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深远海极地装备技术实验室暨深海空间站无锡研究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国家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创新服务平台项目推进,力争推动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细胞科学与应用设施、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等纳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规划等。力争到2022年,苏南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达38家左右。
布局建设若干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等创建国家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制造业创新中心、无锡(国家)先进技术研究院、江苏省激光与光电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省先进封装与系统集成创新中心、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支持高性能膜材料、5G中高频器件、水污染防治、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2年,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及CPU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产业研发创新组织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在重点领域创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
一体化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方面,将以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目标,围绕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同组织实施一批战略性、跨区域、跨领域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要求苏南自创区共同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等。
苏南五市自创区一体化创新发展定位布局
《实施方案》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建设等战略机遇,进一步优化苏南自创区“五城九区多园”的创新发展布局,统筹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支持南京加快创新名城建设,发挥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带动作用,促进自创区与自贸区“双自联动”,优化完善布局,强化协同效应,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集群和强劲增长极。
南京市
紧紧把握自创区和自贸区“双自联动”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加快构建“一圈双核三城多园”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支持江北新区加快构建“两城一中心”(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推动南京高新区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加快建设麒麟科技城等创新核心区,联动推进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信息高铁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等“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
无锡市
同步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两大战略”,同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两个体系”,加快构建“一城三核多特”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
高标准建设太湖湾科创走廊,大力提升无锡高新区国家科技型园区发展能级和江阴高新区、宜兴环科园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水平,重点建设太湖国际科技园、江阴滨江科技城等创新核心区,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引擎和经济发展强劲增长极。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重点推进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国家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深远海装备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加快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提升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高端制造集群能级,重点培育物联网、集成电路、节能环保、特种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常州市
加快构建“一城两区多园”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大力提升常州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武进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水平,重点建设常州科教城创新核心区,重点推进光伏科技产业园、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重点培育智能装备、太阳能光伏、石墨烯材料、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长三角地区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高质量建设中以常州创新园,大力推进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以色列江苏创新中心、中以创新汇等平台建设,实现“创新机制示范、创新要素融通、创新合作引领、创新经济带动”,加快建成国家经济转型时期以科技创新驱动的国际合作典范。
苏州市
紧紧把握自创区和自贸区“双自联动”重大机遇,加快构建“四核多区两中心”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持续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着力建成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城市、长三角创新一体化典范城市、全国高水平的创新型引领城市、全球范围内制造业开放创新的先进城市。
发挥苏州工业园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优势,加快推进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推动苏州高新区跻身全国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大力提升昆山高新区、常熟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水平,支持建设纳米真空互联试验装置、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细胞研究与应用科学设施、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苏州航空航天创新基地等重大科技平台。深化中新、中德、中日、中荷两岸开放创新合作,形成对外开放一体化和协同发展新格局。
镇江市
加快构建“一区十四园”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推动镇江高新区积极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重点建设团山睿谷创新核心区,打造对接南京的先导区、核心区和主阵地。重点推进设镇江智能制造创新平台、中船海洋电气科技产业园、船舶海工产业创新中心、哈工大镇江高端装备研究院等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前瞻性部署高性能合金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性发展航空航天、船舶及海工配套、智慧电气等产业,全力建设成为现代山水花园科技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