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春
焦新安
周善红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扬州正在举全市之力建设新兴科创名城,如何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昨天,本报记者视频连线采访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
找准定位+合理布局 打造有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口乡音,满怀乡愁。扬州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长胡明春在接受连线采访时表示,他十分牵挂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十分关注扬州打造新兴科创名城。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科创载体的建设和应用无论是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对于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都越来越重要。”胡明春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展社会研发机构。扬州在科创载体建设目标中也明确了要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可以说,成体系建设各类科创载体是源源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的关键所在。
那么,如何建好、用好科创载体呢?胡明春建议,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找准定位,合理布局”。所谓“找准定位”,就是将科创载体建设与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转型升级规划紧密结合,把资源集中到重点领域上来,加快形成集聚优势;所谓“合理布局”,就是要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有机融合,打造有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各环节。比如,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实验室建设来夯实基础研究的根基;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来促进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以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平台等来最终实现产业化。“通过‘找准定位’和‘合理布局’,可以帮助扬州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行稳致远。”
胡明春说,自己虽在南京工作,但十分挂念家乡发展。近年来,扬州在新兴科创名城建设和打开对外交通格局等方面成果有目共睹。“衷心祝愿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如果有需要,我愿意进一步加强中电国睿集团、中国电科十四所与家乡合作,为新兴科创名城和‘强富美高’新扬州建设添砖加瓦。”胡明春说。
今年两会期间,胡明春还精心准备了五件建议,分别涉及国企混改、重点实验室、新基建、人才培养、军工精神传承等方面。在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他提出要在探测感知、网络通信与安全等重点领域推进国家实验室试点建设,在建设模式上实行联合共建、开放共享,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突破卡脖子技术,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构建人才引育体系 实现“输血”“造血”强身功效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提到人才对于科技创新的根本性作用,并建议扬州持续构建人才引育体系,为打造新兴科创名城提供不竭动力。
“只要有广阔的事业发展机遇,城市就一定能吸引更多人才。”焦新安说,扬州市委、市政府在积极打造新兴科创名城过程中,诸多举措令人印象深刻。例如,通过现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吸引更多人才来扬、留扬;在招商引资中,将人才与项目结合起来,实现“输血强身”和“造血强身”双重功效。
焦新安说,扬州大学和扬州是“一家人”。未来,高校将进一步创新校地合作机制,主动融入、服务地方,以高层次人才培养助力扬州经济发展,整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助力打造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技综合体等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主动对接扬州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为新兴科创名城建设贡献扬大力量。
焦新安同时建议,扬州要建立健全城市人才培养体系,以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各领域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真正做到人才使用和人才培养相互统一,以人才合理使用来加快培养,以进一步培养来促进人才使用。
敢于答题勇于创新 在产品转型升级中定义核心价值
“企业是创新成果的应用端,企业应用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董事长周善红说,对于传统制造企业来说,通过科技研发做大做强拳头产品,才能在产品转型升级过程中定义企业核心价值。企业要通过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以及价格优势,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有条件的企业,还要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技术创新体系。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民营经济集中的消费和外贸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传统制造业也正在经历严峻考验。”周善红说,“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敢于答题、勇于创新,走出舒适区,寻找新机遇。我们要充分理解‘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清晰地看到新形势下正在催生一批新业态,超前布局创新发展的战略方向。 ”
传统制造业如何利用好5G、工业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等“利器”?在与其他人大代表交流探讨时,周善红受到了更多启发。他表示,接下来,江苏万顺机电集团将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进高科技领军人才,加大与科研高校合作,探索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
“不管是减免税费还是政策‘松绑’,不管是助推融资贷款还是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如今政府已经为民营企业发展做好充分保障,大家要心无旁骛搞发展、踏踏实实搞创新。” 周善红表示。
记者 赵天 洁文 卉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