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百村调研行|​广陵田桥村民打工不出村,做鞋底做成“最美乡村”
2020-06-04 09:06: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顺着风景宜人的扬州沿江公路一路东行,转入广陵区李典镇出口没多远就来到了田桥村。田桥村据说是因为村里乐善好施的能人而得名,而同样是因为能人的带领,现在的田桥村靠加工鞋底富裕起来,并且成了江苏省的第一批“最美乡村”。

田桥村的田园人家

踏入田桥村,犹如进入一幅画卷。在这里,有旖旎的夹江风光,错落有致的现代村庄,精致秀美的农民公园。沿着平坦的村间小道,常常是走进一片树林才见一户农家,城市人渴望的田园风光,尽在其中。村里的老人向记者介绍田桥,讲起一个故事: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姓田的人一向乐善好施,外出做生意发了财后回到家乡建了一座桥,老百姓十分感激,便把这座桥称为田家桥,田桥村由此得名。而在田桥村村部,村党委书记徐军向记者介绍现在的田桥村,也讲起了一个故事。

“1997年田桥村村组合并的时候,村集体经济还是债务累累。”徐军说,当时新上任的村党总支书记王恭林面对这种情况,毅然决定通过创办村集体企业来打开局面,他开办了村里第一家鞋底厂。王恭林这么做是认一个理:先把厂子做大,厂子富了,村集体也就富了;集体富了,也就有钱帮村民办实事了。

经过多年打拼,鞋底厂由当年的小作坊,逐渐“裂变”为宏润塑胶、三马橡塑和好年华橡塑三家规模企业,而在这三家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田桥又衍生出众多从事彩印、五金、织袋经营和生产的个体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田桥村也由此从负债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鞋底制造第一村”。

田桥村企业

在田桥村,很多企业家都像当年回乡建桥的田掌柜一样,胸怀一颗建设家乡的心。宏润塑胶、三马橡塑、好年华橡塑三家龙头企业吸收有近百名残疾人职工,这类福利性企业参照国家政策规定,每年享受数额不等的税金返还,仅这三家企业每年的福利退税就有数百万元。但从王恭林开始,企业家们没有拿过福利退税一分钱,这笔钱全部无偿留在了村集体,十多年来,这笔款项预计高达千万元。王恭林曾说:“让百姓富,是我最大的追求。”在他担任村支书期间,他将这笔钱用于盘活村集体资产及各项民生事业,换来了200间集体工业厂房、两座500KVA电力变压器、30多公里的通组道路。

田桥村农民公园

村党员干部和企业家们的付出,换来的是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如今走在田桥村的乡间小道上,常常不多远便能看见一家工厂。打工赚钱不出村,这是幸福的田桥村人最自豪的地方。田桥村民朱善明今年75岁了,可他其实刚从村里的橡胶鞋底企业退休回家不久,“我在村里的企业干了20多年,女儿女婿也都在村里上班。在家门口上班,工资也不少,村里年轻人还都不愿意到村外打工呢。”田桥村约有村民3200多人,目前在村里各企业上班的村民有近2000多人,即使60多岁的老人也能在村里一边种田、一边上班。不仅如此,这些年,田桥村的鞋底产业越做越大,名声也越来越响。很多外地人听说扬州江边的田桥村很富,都到这里来打工、创业,有一些甚至定居下来,成了新田桥人。来自盐城的苏万山多年前到田桥搞养殖,这些年生意越来越好,他还从盐城老家叫来了很多亲戚,到田桥搞养殖。

田桥村典园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副则副。”田桥村的村干部带头办企业,在村党委的引导带动下,全村利用发展工业经济积累下的财富,在继续做强工业经济的同时,打造城市人向往的乡村,掀起了创业热潮。村民不懂技术,可以免费到村干部的企业培训;村民缺乏启动资金,村里帮忙协调解决;村民没有市场资源,村党委就采用产业链分包的办法,全方位扶持他们参与创业。去年,田桥村农民纯收入已达33400元。

在富起来的过程中,田桥村还花大力气整治农村环境、扮靓田园乡村。这些年来,由村里的企业家们参与捐助捐资,田桥村通过整治河道、庄台和农户的房前屋后,依照中国传统的田园风格整体提升村貌。村里新建起了园林、公园,供村民休憩、娱乐。田桥人还自创奇观,借用一百多米的农家院墙,图文并茂地记载了田桥村的发展历程,成为村民休闲时逛得最多的地方。

2012年时,田桥村入选江苏省首批“最美乡村”,“最美乡村”带来的是人气。这些年,田桥利用靠近扬州主城区和沿江的优势开发起了生态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如今,田桥村的“名片夹”里又多了“云种菜”、咸秧草、雪里红、“长江三鲜”等新名片。

通讯员 广萱

记者 张晨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